周勇 | 院里的图书茶馆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茶馆是一个很美妙的所在,懂得茶,自会清淡、释然、恬静;识得茶客,受大家的肝胆之照,自会温暖无比;受茶水的滋养,一股清新、酣畅、爽朗气息自会贯穿于你的气脉,天下再有艰难之事,可恨之物,过不去的坎,都会被茶的宏博浩大而淹没。我说的这图书茶馆,图书再加上茶而形成的茶馆,看起来是图书馆,但我真的是把这个图书馆当成茶馆了。

我在社科院工作,这里有国事之艰难,世事之纷纭,为学者当想天下大事,但素心愚昧,学问浅薄,最大的矛盾是重大问题之不解而自身难以作为,于是许多人常常跑去单位东侧的图书馆,沏一杯茶,以书为茶媒,以古今中外无数著者为茶友,以书卷之气为茶香,从十三层的高度,透过落地窗,仰望星空,俯照大地。看起来浪漫无比,但在这里,实实在在除了书,生活很多时候就只剩下一杯茶了。

光有茶而没有茶客的茶馆可能是冷清的,甚至是凄清的。我曾经在西藏工作多年,那是一个天高地远的地方,在高寒缺氧之外,节假日孤单之时人也会有背井离乡之愁,老人不得侍奉家人不得亲近之痛。但是在艰难的环境中也有苦中作乐的地方,那就是西藏的甜茶馆。刚一踏进穷乡僻壤的甜茶馆,你会有一种荒凉、被抛弃的感觉,尤其是在黄昏到达一个这样的甜茶馆,除了牛粪吐出的火苗,你在寒冷中似乎找不到其它的温暖,旁边都是陌生人。但往往一坐下来,只要有藏族同胞,他们往往会投过来一个善良的眼神,或者过来为你加满一杯茶,彼此用心对视,互致问候,扎西德勒!这时你会猛然省悟,没有温暖的地方是不可能存人的,这里有气候的寒冷却更有人心的温暖。

在图书馆,每个人都在伏案,初看也是陌生的,虽然大家都在社科院同一个单位,但所与所之间交流并不多;也是寡味的,每个人一脸严肃,只对书不对人,即使有熟悉的同事,也懒得多打招呼,各自忙书中的活。这里虽然有人,但更似没有人,有人还不如没有人好;听似有键盘的声音,翻书的声音,却好像不起一丝波澜,有声还不如无声好。一个上午都是鸦雀无声的,一整天都没有声响,我敢说这里就不会响出一个什么。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说,还有人说,人掉到社科院,就不会有什么声响。但却奇怪的是,在默默无闻中却有几千人在这个单位乐此不疲。呵,社科院的图书馆,不,社科院的茶馆,这么多人就是在这里“闲”吗?要充分“解”社科院之味道,我想还是应该到这“社科图书”茶馆。

援藏回来,重新回到社科院上班以后,我发现,这里尽管没有高寒,也不缺氧,但与高原相比,却各有各的艰难之处。年轻学人戏称自己是“学术狗”,老学者调侃自己是“老黄牛”,学问的路上待解的难题无穷无尽,一山更比一山高,每天疲于应付各类课题,还有每年让人难以放松的创新考核。大家都优秀,只要有竞争就会有压力,不在于你水平有多高,问题是别人水平比你更高;不在于你解决了一个难题,后面还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呢!所以为增加学术营养,除了一般性的调研,很多人都要钻图书馆。而我在办公室里也会呆出烦闷,一烦闷又不能不做学问,光闷着也做不出学问,于是就轻轻踱步挪到院东头的图书馆,想要既学习钻研,又轻松自在。

院图书馆相比前些年,条件大为改善,假如要说党给科研人的政策阳光,我扪心自问,图书馆是一大福利,自由自在不坐班,随意可在图书馆不受打扰更显这份福利的来之不易。图书馆是一个局级单位,有这么多的领导和同志们为我们科研人员服务,要资料有人取,连开水都不用我们自己打,后勤保障堪称上佳。还有休闲的糖果、点心、咖啡、红茶,我仿佛感觉自己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沐浴在浓浓的关怀中;每逢我喝着茶,惬意地读书阅报时,总是在想,出生在物质资源不富袷的七十年代,没有上过幼儿园,现在孩子的很多美好之处都没有享受过,当下倒是享受了。我甚至有时拿起一支棒棒糖,含在口中,把书的美味和糖的美味一起品。咳,小孩子可能难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就象我的一对女儿,还不能懂得大好环境的来之不易,让她们好好学习,她们还以为我和她们作对,而我这老顽童应该是懂事了。我常想,嗯,我应该好好读读书,好好捉摸问题,科研态度要更加严谨些,于是边含着棒棒榶,看书也看得越投入了,越起劲了,越乐于其中了。

自从到了这图书馆,我成果倒是出了不少,而且出得还算顺手。作为一个学者,我最高兴的是编辑抢你的文章,最糟心的是成果连自己都看着讨厌。年前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书累,正咪着眼,不知道干什么好,这时手机微信振动了一下,一个可爱的小图像跳了出来,说:周老师,您那篇文章留着呀,年后我们再确定登哪一期。我印象中,文章给那家核心刊物还不到一星期,咋就那么快回复呢?于是看书也不累了,真的,人只要来了精神,兴奋起来也很快,不累不累!

呵呵,不累也是假的,人一天之中哪有那么多的兴奋点。我有时从图书馆下来,出南门,移步不远,就是社科院的后花园。我在那十三层的高楼读书学习,想问题做学问,搞了些“高大上”的东西,算是顶天了,人是俗物,凡夫俗子,我也得有点个人的小爱好,瘾不大,只是一天一、两支。而且时间固定,上午状态好,一般不出图书馆;下午易疲倦,才要提提神。我一般下午三点左右到这花园,花园里有两把长椅,一把在小湖的这边,也就是西南边,近点;一把在小湖的那边,也就是东北边,远点,那儿还有一堆健身器材。我一般先在西南边坐下,看看湖水。要是还没有解乏,就跑到东北边又坐下,再来一支,偶尔也会到健身器材上扭一扭身体。做了这些动作,我就又回到楼上图书馆,一天很快就又过去了。

一个场所因为有茶而成茶馆,正如有酒而成酒馆,但我更认为图书馆是茶馆,做学问激动不得,不能有无处安放的躁动不安的灵魂,否则你自己都无法安放,如何安放家事国事天下事呢?要冷静。在图书馆沏上一杯茶,在茶堿的友好呵护下,在茶水的波澜不惊中,你能如同茶叶般渐渐沉淀下来,自此有广阔的空间安放各种高兴的事,不高兴的事;难事,或者不那么艰难的事。其实,为人干事,没有哪一样是轻松的,我想,各行各业如此,上至高官下到平民百姓也如此。问题是即便再寒冷的地方也不乏阳光呀,即使再艰难的地方也不缺少乐趣呀,苦中作乐不仅仅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一种为人之道。还有,人要懂得珍惜,珍惜才会感恩;人要知足,知足才会常乐。我把院里的图书馆当茶馆,基于的就是这种逻辑。

对这院里的图书茶馆,我觉得很满意,我是一个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物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整整呆了六年多,经历过生死磨难的人,读西藏历史,更懂西藏受惠于祖国大家庭因而这样稳定;看中华民族的坚强不息、国家的蒸蒸日上,更知自己的希望和责任。近年来,从中央到院里,对科研人员关怀不少,从科研环境到居住条件都有了大改善,从我个人来讲,再不好好工作,就只能怪自己了。这院里的图书茶馆,我这一辈子坐定了,哪怕坐穿,而且要坐好!

 

 

 2021年2月23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4日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