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舰 孙博文 朱兰 等 | 新发展格局:从经济领域到非经济领域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蓝图,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未来五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与重大意义,必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分析,充分认识到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经济新常态是新发展阶段的一个特征。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总量虽然较大,但是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因此,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新常态,最直观的表现是经济总量呈“L”形增长,出现“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局面,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由于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必须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而且不能再以高速增长为目标,避免错过国内调整结构和改革的最佳时机。因此,“十四五”规划首次不设GDP具体目标,仅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是符合新发展阶段和经济新常态的举措,有利于将经济重心转到调结构和提质量工作上来。
  还需要明确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红利。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发展优势,以及利用这种发展优势所带来的好处。中国正在转向技工时代,既比东南亚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有技术,又比发达国家的技工工资低,这就是“新人口红利”。从资源红利来看,新发展阶段中国资源红利已经减少,土地资源没有多少了,矿山资源虽然有,但比较少,淡水资源几乎没有了。但是新发展阶段主要的资源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这也是当前中国的重要战略,可以称为 “新资源红利”。
  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那么我们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呢?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可以归纳为“高质量发展”。何为高质量发展?从概念看,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好不好”体现在是否贯彻新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更加完整、产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社会总体的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分配制度更加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宏观经济循环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等。从范围看,高质量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有短板”。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更高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时间看,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都务必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征程上砥砺奋进。从空间看,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都必须贯彻的要求。经济发达地区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打破“发展惯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创新思想、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条件,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内容简介
  关于新发展格局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较少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非经济领域。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造和伟大实践,本书提出将新发展格局从经济领域拓展至非经济领域,加快构建包括经济发展新格局、政治文明新格局、文化发展新格局、社会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新格局在内的“五位一体”新发展格局。“五位一体”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意味着中国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从而创造中国发展新道路、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快中国在全球发展中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作者简介
  李海舰,经济学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长城学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与组织创新、数字经济与发展转型,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孙博文,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绿色创新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经济学、绿色低碳经济。获董辅礽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等多项奖励。
  朱兰,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等。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