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2024年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引领学术前沿,聚焦重大问题,促进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全球范围各种不确定因素频繁呈现,传统经济发展格局面临全新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波折,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各级决策部门、企业管理者或行业领袖要总览宏观趋势,透过表象看透经济运行内在本质,把握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化解风险,统筹国家发展战略和非传统安全的全新挑战。
  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透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环境,深刻理解战略机遇期实质内涵和条件变化,把握并预判宏观经济走势。在新发展阶段,各经济主体必须努力把握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研修班聚焦宏观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前沿,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宏微观经济现象,站在更高视角,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透析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为各级管理部门、企业以及金融机构解决面临的发展战略问题。研修班借助研究机构及智库专家创新培养及调研实践的力量,通过提高学员专业技能与经济学素养,发现并培养创新型经济与战略管理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简称“数技经所”)是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学术机构。数技经所以“引领学术前沿、聚焦重大问题,促进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为办所理念,立足“三个定位”,践行“三项共识”,构建“三大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实验室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数技经所具有跨学科、强方法、重思想的特点,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发挥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形成了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政策评估、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模型方法等领域的比较优势。
  数技经所设有“经济大数据与政策评估实验室”及“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近年来科研人员胸怀“国之大者”,承担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纵向课题的组织和研究工作,积极发挥思想库作用。在科研工作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秉持质量第一,注重团队建设,弘扬创新精神,《经济蓝皮书》连续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多次荣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在国内经济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和政策影响。2022年首创《发展规划蓝皮书》,打造新的标志性、引领性成果,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截至目前,数技经所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荣誉学部委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参事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4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政府参事1人,院青年学习标兵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
  【主要研究方向】
  1.宏观经济与战略管理
  2.经济形势分析与产业投融资决策
  3.产融结合与政策评价
  4.资本运作与金融监管
  5.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
  6.世界经济与跨境资本
  【课程设置】(根据学科方向可适当调整)
  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经济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原理、
  专业课程:宏观经济与政策、国际经济与金融安全、创新经济与管理、数据建模与经济分析、大数据与经济模型 公司战略与组织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政策、绿色低碳经济、 经济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济预测方法及应用、颠覆性创新与未来产业、数量经济学导论、 金融投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应用课程:平台经济运行机制及治理、经济增长与资本形成、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企业管理与战略、企业转型与产业发展、“一带一路”与国际经贸、博弈论、货币政策框架与评估、证券投资与基金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与定量评价、绿色金融、金融与风险投资管理、财务金融与管理、产融结合与战略、产业互联网机遇与战略、企业融资与创业投资管理
  【课程特色】
  课程设计以全日制博士生课程方案为基础,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体系,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注重方法技术,综合提高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适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权威师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领域著名学者、知名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邀请其他著名高校的教授参与授课;同时根据情况选择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士授课做政策解读,与成功企业家就创业及管理进行座谈。
  2.学术指导——除课堂授课外,将在双向选择前提下,安排导师对学员进行学术指导。
  3.产学研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主要师资】
  李雪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导
  李海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导
  张友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导
  蔡跃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彭绪庶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娄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刘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吴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冯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张延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王宏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万相昱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胡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李文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李玉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冯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朱承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周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胡安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慧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
  李双双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
  左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
  孙博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
  马晔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
  李莹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
  王立勇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招生对象】
  1.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2.各级政府行政工作管理人员;
  3.券商、银行、VC、PE、政府引导基金等公司的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
  4.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5.符合报名条件的其他社会人员。
  【课程安排】
  学    制:总学制共计2年(学习40天,包含开学和结业典礼、拓展训练、课程学习、论坛讲座、实践课堂等)。
  学习时间:每月集中授课1次,每次2天(周六、日),寒暑假(2月、8月)不上课。
  招生人数:一年两个班,每班50人以内
  学习地点: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大楼
  【报名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良好;       
  2.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或获得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学士学位者根据实际情况,经笔试面试考核优秀者可酌情录取;       
  3.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报名程序】
  1.学员提交下列材料:
  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个人学历学位复印件、小2寸免冠近照(电子版);
  2.教学系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教学系集中面试、笔试,经审核合格后向已录取的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
  【证书颁发】
  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核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
  【学   费】
  学费人民币148800元/人(含报名费800元)。含学费、拓展团建、开学(毕业)典礼、学术论坛、课间茶歇等活动经费等(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交款账户】
  收 款 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东四南支行
  银行账号: 0200 0010 0908 9123 311
  注:开学一个月后,退学不退费
  【数技经所培训中心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齐老师 张老师
  联系电话:010-85195797,13261875713 13810643001(同微信)
  邮    箱:pxzx@cass.org.cn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