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春季座谈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5年04月25日 作者:魏向英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20054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召集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春季座谈会”。这是该课题组自1990年成立以来召开的第30次座谈会。来自有关部委、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部分省市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一些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到会进行了采访、报道。

 

与会专家对进入2005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形势、所面临的若干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分析,对2005年中国若干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做出了预测,并对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的取向和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国人民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当前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

 

与会专家预计,全年GDP增长率将达到8.9%左右,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与会专家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GDP增长率达到1997年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第二,农业生产取得了重要成绩,扭转了过去多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下降的局面;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也达到了自上世纪末以来的最高值。第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投资结构方面有所改善。第五,全年各项总体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均控制在了较为温和的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膨胀出现反弹的压力很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煤电油运仍然相当紧张;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扬,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就业状况仍然严峻;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需要改善;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急需突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

 

与会专家强调,对于短期经济波动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解决;而对于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加以解决。

 

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1. 经济形势

 

随着投资增幅的回落以及价格涨势的减缓,国内外出现了对宏观调控成效的关注。与会专家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多数专家认为,从总体上看宏观调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这次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是:在时机上,是一次见事快、动手早和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在切入点上,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确保粮食增产的耕地基础,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的盲目投资;在节奏上,是渐进式的,由未雨绸缪、冷静观察,到温和预警、适度微调,再到适时加大力度、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在实施原则上,不是全面紧缩、“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手段上,综合运用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中既带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又带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与会专家同时指出,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特点,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应该注意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将解决短期波动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相关的各项改革,使宏观调控能够产生更大、更充分的效果,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关于2005年经济增长预测,专家们认为将不高于2004年。但对于其趋势性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下降, 2005GDP增长率将低于2004年。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扩张期,当前经济能够保持目前这种快速上升的势头,从而使2005年经济增长率与2004年持平。

 

2. 投资形势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了一定回落。但是2005年头几个月,全国城镇投资增长率仍为25%左右,相比GDP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来说明显偏高。特别是目前在建和新上项目过多,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在建项目超过7万个,去年12月份新开工的项目就有2万多个,在建规模约为20万亿元,为历史较高水平,差不多相当于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量。因此,投资反弹的问题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热点。

 

多数专家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投资增速出现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一方面,目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这是出现反弹的制度条件。由于目前投资仍在高位运行,价格仍呈上升趋势,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欲望仍然十分强烈,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规开工建设电厂等新的盲目投资。因此宏观调控一旦放松,相当数量的已经停止的项目就会重新上马,甚至出现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导致反弹。另一方面,目前国内蕴藏着相当数量的资金,具备着出现反弹的资金条件。首先,在财政方面,财政政策虽然已转向稳健,但是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长期建设国债和预算赤字仍有相当规模。其次,在金融方面,银行存款增长仍然快于贷款增长,存贷差不断扩大,大企业和中长期融资较松。再次,民间资本不断积聚,力量日益壮大,需要寻找出路。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制度条件和资金条件产生的影响,防止投资出现反弹。

 

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在及时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注意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因此,在抑制过热部门投资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基础部门等薄弱环节的投资。

 

关于2005年投资增长预测,专家们认为将不高于2004年。但对于其趋势性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2005年投资增长率将出现明显下降。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投资高增长的惯性作用,2005年投资增长率将与2004年基本持平。

 

3. 价格形势

 

2005年年初,随着投资反弹压力的增大,生产资料价格又出现了上扬的趋势。12月份虽然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9%,但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9.8%。因此,价格上升的问题继续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数专家认为,不仅形成2004年价格上涨压力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可能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原有的涨价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前期上游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必然要向下游产品传导,引起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第二,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第三,粮食价格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第四,煤电油运等公共服务产品价格需要调整;第五,国际市场上原油的价格持续走高。新出现的涨价因素主要包括:首先,房地产价格上涨以及某些地方房地产泡沫扩大;其次,近来一些地区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再次,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投入增加。因此,必须充分重视价格上升的影响,有效化解目前存在的价格上涨压力,并且减缓对下一年的价格上涨压力。

 

关于2005年价格上涨预测,专家们认为将不高于2004年。但对于其趋势性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加强, 2005年通货膨胀率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即不超过4%。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投产期较长以及需求缺口增长影响的滞后效应,2005年通货膨胀率将可能超过4%

 

4. 外贸形势

 

20051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继续保持在34.9%的较高水平上,而外贸进口增长回落到12.2%,受此影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也下滑到23.1%的水平上。

 

与会专家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对外贸易仍面临着很大机遇。第一,由于经济持续增长与国内市场有限,中国制造业已形成明显的出口倾向;第二,由外商投资带动的国内产业成长增加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第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仍然比较景气,可以支撑外部需求;第四,人民币汇率在市场化改革中保持稳定。因此,只要中国措施得力,包括促进市场多元化、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等,中国外贸进出口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与会专家同时指出,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已进入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后过渡期”。在后过渡期我国外贸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第一,市场更开放,许多行业保护将被取消;第二,市场竞争更激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任务更艰巨;第三,贸易磨擦的形势将更严峻,反贸易自由化的保护主义压力更大;第四,我国在贸易争端中将继续处于不利地位;第五,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足。这些都会对中国外贸增长特别是出口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2005年对外贸易预测,专家们认为,进口与出口的增长速度都将有所下降,且进口增长速度将低于出口增长速度。

 

1综合了与会专家对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的预测。

 

1 2004年及2005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单位:%

 

指标名称 2005

GDP实际增长率 8.8-9.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 20-23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 3.4-4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率 12.7-14.5

进口总额增长率 14-28.6

出口总额增长率 28-31

 

对若干深层次问题的分析

 

1.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问题

 

2004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特征。首先,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持续的“民工荒”。其次,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劳动力需求数量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上升。第三,就业人数增加的幅度上升,各种失业率指标近十年来首次下降。第四,从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看,中国劳动力供给高峰也趋于缓和。这些新特征引起了关于是否出现劳动力短缺的争论。有专家指出,正确的判断需要结合整个经济结构来进行,而不能直接从民工荒现象以及个别年份的就业状况好转引出。首先,民工荒主要是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制度障碍造成的。其次,工资的相对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趋势。第三,周期性的就业或失业形势变化不能决定总的劳动力市场态势。第四,人口变量相对来说是一个慢变量,不足以在短期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来的趋势,并不足以得出中国劳动力已经开始短缺的结论。重要的是加快相关的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劳动力市场低效率陷阱。这主要包括:通过户籍改革降低迁移成本;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通过政策调整延长人口红利。只有消除对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制度性障碍,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2. 收入分配与国企产权改革问题

 

2004年国企产权改革引起了关于分配公平的争论。一方强调的是效率,认为只要能够把国企搞活而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可以使用任何改革手段包括管理人收购,纠缠分配问题没有意义。另一方则以社会公平的名义,竭力反对在目前法律缺位和国有资产真正所有人也缺位的情况下,将国有资产贱卖或白送给少数人,让他们一夜暴富。有专家指出,探索产权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市场国家的经验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但是,一些学者借此宣扬和推行国企私有化的主张,利用国有企业改制之机,制造了大量社会不公的事实。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严重相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是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随着经济总量发展、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会逐步上升。现在必须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首先减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进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的水平。

 

3. 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表明,重化工产业主导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同时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持续压力增大。有专家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入急剧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必须解决过去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矛盾,特别是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新结构危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仍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必然面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环境资源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新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将是大势所趋。

 

关于2005年宏观调控

 

总结与会专家的意见,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应是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防止投资需求反弹;第二,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据此,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高银行存贷款利息率。其必要性在于:一是适应当前价格变动趋势、减弱各种可能引起价格上升因素的作用;二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防止出现反弹;三是更好地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四是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五是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成为社会可预期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六是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第二,对财政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一要进一步大幅度地缩减国债发行规模,除了筹集十分必要的国债建设项目的后续资金,和必需的国债还本付息资金之外,要严格控制国债的发行。二要继续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倾斜、向环境保护倾斜、向基础教育等社会事业倾斜。从而财政政策既能够与宏观调控的方向相一致,又能真正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一要及时出台政府在企业投资核准环节中对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的具体操作细则。二要及时出台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三要及时清理和废止限制社会投资的过时政策和法规。四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五要进行配套财税制度改革。

 

第四,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要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贷款资金需求,加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注意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二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煤电油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助学等方面的贷款支持,认真及时总结消费信贷实践经验,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均衡发展。

 

第五,消除扩大消费的体制性障碍,针对当前城乡居民消费方面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明确政府对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等公共品的投入责任;切实解决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中新出现的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医疗产业化中侵害群众利益的做法;抓紧建立新的住房货币化分配体系,消除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政策真空”。

 

第六,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遏制地方政府“卖地”筹集投资资金问题。一要修订对农民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二要调整上收“农转非”的土地审批权限;三要改革土地出让金收取办法,由一次性收取改为逐年收取。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