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秋季座谈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22日 来源:课题组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一、对2005年经济形势及2006年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与会专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我国经济正在按照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运行。2005年,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各项物价指数均有所回落,由局部过热引发的煤电油运供求紧张形势得到缓解。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亦将有所回落,接近85-9%的潜在增长率适度区间中线。

上述判断是对比此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目标做出的。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中线为9%。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上半年出现的局部经济过热,把经济增长推向了适度增长区间的上线(96%—99),并引发了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面对这一形势,中央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目的就是适当地调速降温,保持经济较快平稳运行。目前,这一目标正在乎稳实现。

 

二、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

 

1.高增长,低通胀。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年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具体表现就是高增长,低通胀。这也是本轮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点。连续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超;过了8%,其中,2003年和2004年均为95%,200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95%的高增长,全年经济增长仍可望超过9%。但经济的加速增长并未引起价格的大幅上涨,2005年还出现了物价涨势平稳走低的趋势。从反映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的变化情况看,在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最快的两年里,其上涨率仅分别为12%和39%,均处于温和通胀范围内。进入2005年以来,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呈现出明显的回落趋势。1-8月,CPI上涨21%,同比增幅回落了约2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并未如预期那样传导到下游产品,专家们将此归结为我国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消化成本上涨能力的增强。

 

2.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总结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展望未来5-8年的变化趋势,我国经济周期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进一步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从增长内容上看.虽然引领我国经济高位增长的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具有强幅波动的特点,但由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使得经济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也是观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背景。

 

3.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更加扎实,各种基本要素十分充足。一是资金。从金融系统账面上看,20058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5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78万亿元,存大于贷873万亿元,扣除准备金、国债和其他科目占款,仍有4万亿元左右的资金闲置。另还有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财力十分充足。二是物资。我国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在近年来快速增长,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远未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这也是我国物价指数保持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三是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比较紧张的能源供应预计在26年将全面缓解。

 

4.企业活力增强。经过多年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磨练,我国各类企业的经营意识和竞争能力都有较大提高。经过改制改组,国有企业不断精炼,实力更加雄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赢利能力增强,有些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近年来民营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不但填补了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出现的空缺,而且在进军高科技领域和垄断性、准公益性行业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5.外贸依存度增大。2002~2004年,我国连续3年进出口年增长速度达到20~40%,贸易顺差扩大。2005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1~8月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9111亿美元,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可达14000亿美元,顺差可达1000亿美元。我国外贸依存度由2000年的439%持续上升到2004年的698%,2005年可能达到75%以上,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13

 

6.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导。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快速增长,投资对支出法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50%以上,投资需求的增长明显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资本的快速积累和总供给能力的提高,是满足我国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如何保持其适度规模,仍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当前经济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某些部门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数据显示,钢材、铝材、水泥等前几年投资过度扩张的部门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跌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信号,但仍有大量在建项目会在今后几年形成更大规模的产能。例如,目前钢铁部门在建项目的产能是现有产能的50%,发电在建项目能力是现有产能的113倍。对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将会在2007年以后出现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2.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大幅度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预计200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55%,2006年可能接近60%。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消费增速,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的局面进一步加剧,每一单位的资本形成额对应的最终消费逐年减少,已从2000年的1168变化为2004年的1122,达到了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按照2005年前8个月的投资和消费增长态势,2005年这一比例还可能下降。生产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消费,投资增加必须有相应的消费支撑,否则随着产能的释放,就会产生设备闲置、产能过剩的问题。由此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如何适度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使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们十分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

 

3.顺差激增,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是外贸顺差的激增反映了内需的减弱,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经济增长的风险提高。二是各种贸易摩擦上升。据统计,世界各国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保立案调查大量上升。三是我国外贸顺差过于集中在若干大国和地区,使摩擦的性质变得更加严重,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四是过大的顺差是难以持续的,2006年随着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的力度减弱,将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的矛盾。

 

4.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困难加大。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但2005年以来,以粮食为龙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小幅下降,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明显上升,使得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加大。这不利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势必影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5.面临潜在通货紧缩压力。由于投资快速增长提高了供给能力,而启动内需方面则相对滞后,这既是造成CPI较低的基本原因,也潜伏着通货紧缩的可能,需要高度警惕。

 

四、关于2006年的宏观调控

 

专家们认为,2006年的宏观调控的要点,一是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二是调整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促进内需增长。

 

1.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我国宏观经济目前正在接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处于平稳增长期,因此应继续保持“双稳健”政策。同时,不排除根据经济形势的具体变化和新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微调。

 

2.既要防止投资反弹,又要防止增长速度过度回落,重点是防止投资反弹。2006~2008年,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若干推动经济增长新一轮“大起”的因素。例如,2006年我国开始实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08年各级党政机关换届,2008年举办奥运会等。在造成投资过热的深层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必须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投资反弹。建议筹建为全社会服务的国家级投资信息系统,为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创造条件。

 

3.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重点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矛盾,不是简单地压缩投资数量;而是在增量上做文章,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宏观调控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当前特别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各阶层居民收入,扭转多年来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二是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完善各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即期消费的增长。四是积极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将财政政策由以往较多侧重促进投资增长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增长,实现财政政策导向功能的再一次转变。

 

4.处理好外需与内需的关系,积极促进内需增长。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立足点,是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保证。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320051122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