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2006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跟踪分析课题组

发布日期:2006年08月25日 来源:课题组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出高位趋升的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08亿元,同比增长29.8%。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上半年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2.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2.2%

 

2.国内市场销售增长形势趋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其中,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8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3.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40亿元,同比增长12.8%

 

3.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上半年,我国出口额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进口额3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1.3%。上半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14亿美元。其中,6月份出口额8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3%;进口额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9%6月份贸易顺差145亿美元,为年内月度最高。至此我国已实现连续第26个月贸易顺差。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4亿美元,同比下降0.5%6月底外汇储备达94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亿美元。

 

4.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工业效益较好。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9680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5%。增速高于一季度。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822亿元,同比增长16.7%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31,比上年同期提高13.87点,增速也高于一季度。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63亿元,同比增长21.3%

 

5.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速提高。6月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当月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增速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加较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多;银行间市场利率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汇率弹性增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狭义货币M1余额、流通中现金M0余额分别为32.28万亿元、11.23万亿元、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4%13.9%12.6%M2M1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8个和2.7个百分点。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2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今年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2.18万亿元人民币,为全年目标2.5万亿元的86%

 

6.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其中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其中,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6%

 

7.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较快。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6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8%20065月,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1%。与上年同月比,涨幅较大的主要城市包括:大连(15.2%)、深圳(13.7%)、呼和浩特(11.4%)、福州(10.3%)和北京(9.0%)。

 

上述情况表明,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企业效益较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外需求旺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发展速度偏高、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地产问题突出,经济增长速度出现高位趋升的态势。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金融格局由“宽货币、紧信贷”向“宽货币、宽信贷”转变。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货币总量增长较快。2006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连续13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M1M2两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延续背离的趋势。M1M2增长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存款结构的变化,由于利率结构的调整,构成M2主体的银行存款的增长率远高于构成M1主体的活期存款增长率。此外,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逐渐回升,也成为M2增长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加大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已出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尽管个人、企业、商业银行持汇额度和头寸均有所放开,但市场主体多倾向于短期结汇。“双顺差”不断转变为外汇储备,中央银行需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币资金,扩大人民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又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机制转化为货币信贷的增长。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格局在今年一季度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宽松的信贷投放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提供了资金条件。

 

2.与消费需求相比,投资增长过快,呈现反弹迹象,需求结构失衡加剧。2006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4.2个百分点。而从投资月度增长数据上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反弹态势。投资持续高增长很可能引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2005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产能过剩。造成产能过剩问题的直接原因是2003年以来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问题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还会进一步造成社会问题,可能增加银行的坏账,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加大社会就业的压力。然而,2006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似乎并没有出现严重后果;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高增长背后却潜伏着新的危机:目前过快增长的投资掩盖了近年来出现的部分部门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得以后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此外,由于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煤、电、油、运等一些瓶颈部门供求关系全面紧张,直接推动了这些部门投资的快速增长。对这些部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新一轮的过剩行业,应有足够警惕。连续投资高增长不仅会引致一些短期问题,从长期看必将进一步恶化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投资反弹的动力和资金条件依然存在。一是近年来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据主导,市场化投资主体特征日益显现。在市场经济中,某个时期必然会有某些产业热点,其既有较好的市场,又有较高的利润回报。因此,即使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某些领域仍存在过度投资的风险;二是6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这为投资反弹创造了充分的资金条件。三是“十一五”开局年以及地方政府换届效应所形成的强烈投资冲动,为投资反弹创造了制度条件。

 

3.“双顺差”持续扩大,对外贸易不平衡压力加大。从经济增长的构成看,当前中国经济依然属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2006年上半年,进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其中,出口增速25.2%,高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顺差达614亿美元,同比增长55.0%。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外贸易不平衡,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保持对外贸易基本平衡的目标。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出口方面,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较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出口愿望强烈。前些年投资累计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现正逐步释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较少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仍可快速增长。而某些外贸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等也刺激了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进口方面,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主要是资源性产品和机器设备两大类,其进口规模在主要受国内投资增长规模和速度以及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近两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一直处于高价位,近期国际油价再度暴涨,致使进口成本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进口需求。在关键设备和先进机器设备的进口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进口这类产品的动力。这些导致贸易顺差激增的因素,有些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加以改变;而造成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这对于在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

 

4.房地产发展面临着市场化与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严重不足的矛盾。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支柱产业,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与其他消费品不同的是,房地产在短期内呈现供给刚性的特征,因此影响房价变动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房地产作为一项资产,是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它的价格受到其他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偏大流动性过剩、境外资金进入我国房地产领域进行炒作、低利率等因素,是影响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实践表明,住房问题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来解决,需要政府的直接参与。中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可通过市场解决;而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具有强烈的公益性,应视为“准公共物品”,需政府承担住房保障的义务。当前,我国的房地产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市场化与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严重不足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能只靠市场,需要政府对住房供应结构和房价进行监管,规范企业行为限制投机炒作。政府还需要运用行政手段保障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要。

 

2003年以来,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印发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对做好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出了要求。目前,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重视不够。目前,仍有13个省()没有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对市()、县人民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70个地级以上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二是没有建立稳定的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部分城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不足。三是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小,一些符合条件的最低收入家庭不能及时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城市廉租住房制度不完善,有122个地级以上城市未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批程序。

 

 

三、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具体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下半年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坚决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要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执行好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要健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体系,适度进行结构性微调,消除价格扭曲,促进经济均衡发展;要把解决短期经济问题与解决中长期发展问题结合起来,重点放在改革和制度建设、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上。

 

1.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加强金融调控的灵活性和预见性。目前,全球货币供应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其实质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实际需求量。这次全球流动性过剩特征,主要来源于美国持续的双赤字、美元加大发行量和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导致其他货币相对升值,大量逐利资本潜入世界各国,使得各国央行不得不扩大本币发行量以满足外汇占款需要。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资产价格上涨和全球资产泡沫不断积聚,石油、黄金、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发达国家已经多次通过上调利率来应对这次流动性过剩产生的通货膨胀风险。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一方面与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巨大顺差,大量外汇需要本币对冲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流动性过剩的全球因素相关。我国信贷和投资增长加快,在资金供给方面主要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使银行贷款积极性持续高涨,特别是在银行上市的业绩驱动下这种热情更为高涨,截止6月底,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在需求方面,主要是由于“十一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冲动强烈,同时利率偏低难以抑制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小幅上调贷款利率,两次发行定向票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停止“打捆贷款”等系列调控措施,对于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利率工具依然有其进一步发挥作用的余地。一方面,为配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渐进式改革,防止境外更多的套汇“热钱”的流入,要求人民币市场利率与美元利率保持一定的利差空间;另一方面,为抑制投资需求,需要提高人民币利率。通过加息来改变目前的低利率政策,可以消除价格扭曲,反映资金真实成本,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尽管目前我国CPI不高,但资产价格,特别是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表明房地产等领域投资回报率很高,而低利率必然导致这些领域过高的投资需求。

 

人民币汇率长期应保持在稳定水平。但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促使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促进消费,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人民币适度小幅升值,具有抑制货币信贷供应和投资增长的替代效应。

 

在当前利率调整受制于汇率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快汇率改革步伐,使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完善,增加汇率弹性;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利率政策的市场调节作用,在美联储、欧洲央行和其它各国央行加息的背景下,下半年可考虑适时适度提高利率,以真实反映资金成本,抑制过高的投资需求。

 

2.把更多的力量转移到解决扩大消费的根本问题上来,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在扩大消费、调整收入差距等方面的更大作用。引导内需从投资转向消费的关键是要扩大政府支出,国家财政要扩大消费支出,包括公共医疗、廉租房、养老、教育等,也就是说,要拿出更多的公共产品用于刺激消费,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启动居民消费的基础。我国还有相当的空间采取更多的以财政带动消费的措施:显性公共债务仅占GDP22%,而2005年的财政赤字缩减至GDP1.1%。财政政策将有助于减少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吸收更多进口,以及缩减国际收支顺差。长期以来,财政支出的重心在投资,当前应把更多的力量转移到解决扩大消费的根本问题上来。一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消费,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大对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力度,尤其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水、气、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尽早全面实施普九义务教育,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加大对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严查严处收费、乱摊派行为。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信息引导和服务。确保农民务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处罚力度。合理确定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做好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鼓励农村商业设施建设。二是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应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解决政府在职工养老制度建设上的严重欠帐问题,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合理确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合理确定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遏制乱用药、乱检查、乱收费,防止居民医疗支出负担过快膨胀。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一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工资支出,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确保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逐年提高最低工资保障标准。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规范城市低保工作,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三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3.进一步调整和降低出口退税率,促进对外贸易向均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0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019亿美元,这是在超过3000亿人民币出口退税总额的条件下实现的。今年上半年,已实现贸易顺差614亿美元。为此建议:通过进一步下调出口退税率逐步降低外贸顺差。其理由,一是我国的出口退税率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出口退税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普遍制度,但由于各国税制结构的巨大差异,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不同。比如,美国的流转税率本来就不高,即使全部退了,对出口的影响也不会很大。而我国的增值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很高(约45%左右),尽管出口的平均退税率要低于增值税率,但退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仍然相当大。二是近两年出口退税规模增幅很大,增加了财政负担。预计2006年出口退税规模还要进一步提高。较高的出口退税率还会加重出口骗税问题。三是外贸顺差不能靠过多的出口退税来实现,而应靠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竞争力来实现。外贸顺差加大了贸易摩擦,我国并不需要追求外贸顺差。四是通过下调出口退税率来降低贸易顺差,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采取促使人民币汇率适度小幅升值与降低出口退税率双管齐下的政策,将更有力地促进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向均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更多地利用政府资源和财政资源,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当前房地产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房价和投机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如何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最近出台的“国六条”及其细则,针对住房结构、房价涨幅以及市场秩序进行房地产调控,对抑制投机和房价上涨过快将产生积极作用。目前,前我国住宅保障体系仍未建立,住房保障在今年的房地产政策中显得特别突出。从1998年到现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我国在完善养老金、最低工资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费制度等社保体系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有关方面在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方面认识尚不到位。

 

今后国家在住房保障体系中要加强廉租房建设。为此建议:更多地利用政府资源和财政资源,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主要措施,一是认真落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各项措施,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手段解决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住房问题,限制投机和炒作,鼓励城镇居民适时、适度的住房消费。二是国家应利用政府资源和财政资源更多地提供中低档住宅,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根本措施之一。

 

5.规范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认真落实全年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的调控目标,尽快建立起考核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评价机制。投资继续强劲增长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一大特征。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短期内难以改变,地方政府投资是投资反弹的主要力量。地方项目投资强劲增长,除地方政府执行“十一五”规划启动重点项目建设外,地方政府在政绩观影响下依靠投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意图仍很强烈。

 

前一时期,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并且严肃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是变相担保。这一政策对遏制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热可产生积极作用。

 

但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地方过强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是今后一段时间经济“调而难降”的主要原因。各省以及市、县的“十一五”规划表明,除其发展指标均高于中央政府的7.5%外,大量的新立项目以及新一轮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规划正在或即将展开。收紧土地闸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防止经济过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政策并没能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的违规占地行为,未批先建等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通过未批先建、以租代征等方式继续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耕地。2005年,未批先建占用耕地面积达到30.8万亩。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开发区“升级”变相圈地等现象相当严重。这些情况,一方面表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仍很强烈,另一方面也看出在新一轮调控中地方政府与中央博弈现象非常突出。因此,控制投资反弹重点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节能降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今年下半年应认真落实全年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的调控目标。将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以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可以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有效性、前瞻性,但如果没有深化改革的配合,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那么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就将大打折扣。应抓住当前经济运行平稳、效益比较好的有利时机,下大力气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长远问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要把宏观调控政策与制度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考核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评价机制。

 

 

四、第三季度及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展望第三季度及全年经济走势,如果政策得当,下半年经济增速可望比上半年更加稳健,预计全年GDP增长率将达到10.6%左右。在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下半年投资增速应低于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将促进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高于上半年;如果能及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并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则有利于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受资源价格调整等因素的滞后影响,下半年价格涨幅将高于上半年。

 

2006年第三季度及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主要经济指标 第三季度预测 全年预测

1 . G D P 实际增长率 1 0 . 8 % 1 0 . 6 %

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 2 9 . 0 % 2 8 . 0 %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 1 3 . 6 % 1 3 . 4 %

4 . 出口总额名义增长率 2 4 . 0 % 2 3 . 0 %

5 . 进口总额名义增长率 2 3 . 0 % 2 2 . 0 %

6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 1 8 . 0 % 1 7 . 6 %

7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1 . 6 % 1 . 5 %

 

 

(课题总负责人:陈佳贵;执笔:李雪松、张涛)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