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报告

发布日期:2006年10月22日 来源:课题组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第一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和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落实,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增长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水平比较平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6年和2007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们的宏观调控工作将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在这两年中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奠定基础。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6年和2007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一、 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据预测,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水平,GDP增长率将达到10.5%左右。如果2007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10%或接近10%的水平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的指引下,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落实,2006年和2007年农业生产将继续保持近年来的良好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超过5%;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前两年,达到12.5%,2007年工业增长将略有减缓,但仍将达到11.7%的较高水平。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维持在一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在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虽然继续保持在接近10%的水平上,但是将仍然与第二产业有较明显的差距,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9.7%和9.4%,增长较为稳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6年和2007年将突破10万亿大关,两年分别为112720亿元和13752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4.8%和20.4%,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7%和22%。与2004年和2005年相比,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继续加速的趋势,抑制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由于目前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初显成效,预计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将有望低于2006年,实际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较为合理的水平上。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度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预计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4%,2007年将可能进一步接近60%,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们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的问题。

 

2004年开始的以抑制部分行业过热、投资增长过快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在减缓价格水平上涨压力方面产生了明显效果,各项价格指数,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从2004年开始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使宏观经济增长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预计2006年和2007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0.7%和0.6%,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将分别为1.3%和1.1%。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仍然略高于消费价格指数。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价格水平仍可基本保持稳定。

 

由于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以及“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深入人心,城镇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2006年和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10.5%10.0%,高于前两年的增长水平。2006年继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得以实现继续增长。预计 20062007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将分别到达6.1%和6.0%左右,增长水平与前两年基本持平。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仍将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

 

近两年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增长出现了逐步加快的好形势。。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分别达到76270亿元和8618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7%和12.4%,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3.5%13.0%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率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将出现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现了连续数年增长速度超过20%的高速增长,同时外贸顺差持续走高,2005年对外贸易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020亿美元。这种外贸高增长、高顺差的“双高”局面在2006年和2007年将继续下去。预计2006年的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都将分别达到22.5%和26.7%左右的水平,全年外贸顺差将超过上年,达到1500亿美元以上的创记录水平;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外贸顺差将有所下降,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2%和15%,顺差仍有可能超过1200亿美元。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国民经济在2006年和2007两年中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GDP增长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是我们必须密切注视2005年下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各种复杂的不利因素可能对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

 

2006年和2007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2006 2007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 10.5% 10.1%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5.2% 5.0%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12.5% 11.7%

其中:重工业 12.9% 12.1%

轻工业 11.8% 11.0%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9.7% 9.4%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 12.0% 11.2%

商业服务业 8.6% 8.8%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 112720亿元 137520亿元

名义增长率 27.0% 22.0%

实际增长率 24.8% 20.4%

投资率 54.5% 59.5%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0.7% 0.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1.3% 1.1%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 1.7% 1.4%

GDP平减指数 2.2% 1.5%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10.5% 10.0%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6.1% 6.0%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12.7% 12.4%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5.5% 5.6%

政府消费实际增长率 4.2% 4.6%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6270亿元 86180亿元

名义增长率 13.5% 13.0%

实际增长率 12.7% 12.4%

 

6.财政

财政收入 38070亿元 44840亿元

增长率 20.3% 17.8%

财政支出 40250亿元 46920亿元

增长率 18.6% 16.6%

财政赤字 2180亿元 2080亿元

 

7.金融

居民存款余额 165700亿元 194160亿元

增长率 17.5% 17.2%

新增货币发行 3070亿元 3610亿元

新增贷款 31000亿元 33000亿元

贷款余额 225690亿元 258690亿元

贷款余额增长率 15.9% 14.6%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 8080亿美元 9870亿美元

增长率 22.5% 22.0%

出口总额 9660亿美元 11100亿美元

增长率 26.7% 14.9%

外贸顺差 1580亿美元 1230亿美元

 

 

二、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从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企业效益较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市场价格平稳,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具体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我国GDP在已经连续三年增长超过10%的基础上,2006上半年增长率又达到了10.9%。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了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价增长了29.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3.4%,为全年和下一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创造了条件。

 

第二,消费增长明显加快。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6年第一季度增长12.8%,上半年增长了13.3%,前8个月增长了13.5%,呈逐月加快的态势,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6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比2005年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表明近来大力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已经产生了一定效果。

 

第三,过快的投资增长有所减缓。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投资增长有出现了反弹迹象,第一季度城镇投资增长达到29.8,上半年更高达31.3%,在及时采取各项调控措施以后,前7个月下降到30.5,8个月进一步下降到29.1%。投资增速的有所回落,防止了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入“过热”。

 

第四,在经济加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利润96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3.4,比去年同期提高15.95点。同时,国家财政税收增长22.3%,保持了较好的财政税收形势,为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五,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2006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有明显提高,达到近年较高水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已经完成过半。各级政府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第六,市场价格平稳。目前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价格总体水平仍然保持稳定,截至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为1.3%上下,属于相当温和的水平。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有所缩小,为中长期保持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创造了一定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判断近期总体价格水平保持平稳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某些过热因素可能引发的通胀危险。

 

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年初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与消费需求增长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偏高,投资增长存在反弹压力。第二,与生产增长速度相比,货币信贷供给增长速度偏快。第三,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压力加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第四,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着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稳定。此外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仍然突出,涉及人民群众利益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投资增长过快会直接逼迫信贷增加,会炒热房地产业,过度的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会形成出口压力;过多的信贷货币供给直接为过快的投资提供资金条件,促使房地产价格上涨和出口较快的增加;而“双顺差”的存在在国内会形成货币供给趋向增加的压力,诱导投资的增加,同时对外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吸引境外投机资本流入房地产业,并可能影响国内就业。上述这些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在当前条件下的新表现,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它们既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特点,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主体构成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事实。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同时要使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适应新的阶段、新的体制和新的经济主体构成的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

 

三、2007年宏观经济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防止过度投资引致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200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凸现的一个问题是某些部门存在着产能过剩,为此曾开始采取应对和化解措施。然而进入2006年以后,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代之而来的是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增长速度的加快,一些原来担心出现过剩亏损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出现回升,生产增长速度加快,企业总体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出现这样的局面是与2006年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增长相联系的。2006年初投资增长速度的再度加快,投资增长速度的提高意味着投资需求增长速度的提高,投资增长对投资品的需求,直接吸纳了上游产业可能出现的过剩产能,并激起上游产业部门的再度扩张,形成经济景气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然而投资的高增长只是暂时掩盖了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上游产业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供求关系短期平衡的恢复是以未来更为严重的不平衡为代价的。如果不加强宏观调控,把过快增长的投资稳下来,未来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2、打破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

 

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现因盲目投资造成的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一问题与较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相互交织,发展到今日,出现了一个经济运行的不良循环链:由于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迫使过剩产品寻求国外市场,造成出口增加。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外贸顺差明显增加,外汇收入相应增加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国内信贷供给相对宽松,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基础。由于国内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宽松形成的隐性的通货膨胀压力,虽然造成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投资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的相对背离,却没有直接形成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上涨,而是使资产价格水平,包括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这种状况更形成了在某些短期有利可图的上游产品部门的盲目投资热,而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可以使某些部门、在某一时期内出现歌舞升平的现象,但是从长期来看,只会掩盖乃至激化经济结构和体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增大宏观调控的难度,甚至危及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

 

如果我们从经济运行中存在这样的不良循环链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目前存在的投资、货币供给、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房地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在当前条件下的新表现,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了。

 

2006年年初以来,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经济的、行政的宏观调控措施,到目前为止已产生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月度投资增幅已经出现回落,货币供给增幅开始有所减缓。但是外贸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况仍然在进一步发展。除个别城市外,全国总体房地产价格还在较明显地上升。因此此一轮宏观调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抓住关键环节,采取必要措施,打破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不仅解决好短期问题,同时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打下基础。

 

应该说,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外贸顺差激增,是当前宏观调控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在对外关系方面收益颇多,更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国内投资过快增长的资金供给,抑制投资反弹,同时有利于调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比例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步伐,使汇率这一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发挥更为重要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要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通过金融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配合实施,争取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良循环的直接孪生物。不良循环中过高的货币供给和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投向,就是房地产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相当数量的违法使用土地案件涉及到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业通常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房地产业获得的信贷数量通常也是增长最快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额达到2743亿元,同比增长56.4%,增幅比去年全年高35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来看,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也应该是当前宏观调控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然而与解决外贸不平衡主要需要依靠货币和财税政策通过市场调节来进行不同,进一步解决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问题,需要更多地使用政府行政手段。受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影响最严重的是普通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与控制房地产价格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由于住房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二重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来解决所有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作为私人物品,其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作为公共物品,政府有责任要满足中低收入阶层基本的住房需要。因此,我国目前中低收入阶层对房地产市场不满的真正原因应该说是政府的缺位。所以,解决目前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严肃整顿土地供给秩序的同时,从各个环节治理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抑制隐性通货膨胀对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政府掌握和能够调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廉租住房,做到各级政府在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方面的不缺位。

 

3、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

 

2004年开始的这次宏观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增长连续数年保持在10%以上,而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同时就业状况也较为平稳。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辉煌,举世瞩目。取得这样的效果实属不易。但是对这次宏观调控的成效也不能高估。经济增长速度还偏高,投资增速快、规模大的问题还未能有效抑制,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全国不同地区之间、产业不同部门之间出现了多种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使宏观调控难度大大加大。

 

在诸多矛盾中,地方政府对中央调控政策的响应程度不高,是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某些地方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各种化解措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以及目前干部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中尚存的急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目前存在着财权与事权的日益不对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目标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受到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的衷心拥护。但是由于我国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当地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落实这些目标的具体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的事权大大增加了。而在财权划分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权却有相对减小的趋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的划分比例,1990年约为34622000年上升为52482004年已经上升到5545。虽然中央政府在不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对大多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转移支付的规模与他们的期望,与当地发展需要相差甚远。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下,地方必然产生通过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以解决当地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内在动力。地方往往在把上项目、求发展,片面追求GDP放在首要位置,而存在忽视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忽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要求规模效益的趋向,特别是地方不太关心宏观经济“过热”会引致通货膨胀的问题。

 

当前,我们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如何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一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在中央和地方适当合理地调整事权和财权的关系,多渠道加强地方财力,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认真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坚决制止某些地方政府有钱乱投资,没钱借钱投资的行为。应该看到,全国投资控制不住,地方政府有很大责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严肃纪律性,强调全国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保证宏观调控取得积极全面的效果。

 

4、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06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与“十一五”规划要求相悖的倾向。在经济结构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连续多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率不断上升,增大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的难度。“十一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今年上半年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如果这种投资波动的态势演变成长期趋势,将不利于“十一五”规划关于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任务的完成。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要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而要实现后一条,则要求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2005年我国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200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仍然显示,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十一五”规划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而目前的状况是,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的趋势仍将继续下去。

 

此外,外贸顺差激增、基尼系数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单位产出能耗仍有上升、废弃物减排困难等问题的存在,都说明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要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保持可持续的平稳快速增长,最终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

 

四、政策建议

 

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基本良好,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政策配套,避免政策冲突,努力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总体最优。

 

1、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措施上要综合使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目前宏观调控措施已在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初见成效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加强在土地审批、环保评价、技术要求、规模效益方面的严格管理,既防止盲目投资、上项目造成总体“过热”,又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提高投资效益。

 

2、着力调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比例关系。一方面要看到,虽然目前月度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诸多已开工项目和将要开工的项目,以及各方面的投资热情,仍然会形成投资反弹的巨大压力,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在防止投资反弹的同时,应继续大力保持居民消费增长加快的势头,调整和优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3、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发挥好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为解决外贸顺差过快增加,应及时对出口退税结构和规模进行调整。为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应考虑对非自用住房开征房地产税。各级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

 

4、加强金融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应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针对目前货币供给、投资规模,以及外贸顺差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适度提高利率,同时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汇率变动的灵活性,充分发挥金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5、政府职能到位,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首先,各级政府要尽到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廉租住房的职责,稳住中低收入阶层住房这一头,是平衡对住房的供求关系,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重要环节。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房地产业中的违法和腐败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6、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所承担的事权和拥有的财权的不对称,是造成地方投资冲动,对中央宏观调控响应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科学地、合理地、规范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是未来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全国和地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工作。

 

7、将短期宏观调控目标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结合起来。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各项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而短期的宏观调控主要针对的是结构失衡问题。因此,宏观调控工作要特别注意如何将当前调控目标与最终实现“十一五”规划规定的任务统一起来。我们应充分认识目前在完成“十一五”规划规定的某些任务方面存在的困难的艰巨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争取较好完成这些任务。

 

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第一年,基本开局良好。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指引下,我们能够在2007年和整个“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新的伟大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课题顾问: 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

课题总负责:陈佳贵

执行负责人:刘树成、汪同三

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