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春季报告

发布日期:2008年04月22日 来源:课题组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将在我国改革开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一年中,我们既有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较好基础和机遇,又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巨大的困难。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争取经济社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一、2007年的回顾
2007年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经济,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2007年GDP增长率达到11.4%,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0%及以上,年均增速为10.6%,且年度波幅不超过一个百分点。如此快速且稳定的持续增长历史上较为罕见。
第二,粮食生产又取得较好收成。2007年粮食产量在2004-2006年连续三年持续增产的基础上再次增产,成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创造了较好条件。
第三,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07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为近几年最高,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实现了连续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下降。
第四,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提高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提高9.5%,均为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高值。随着居民收入的明显提高,消费增长也明显加快,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程度首次超过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上升。
第五,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07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了3.27%,降辐加大。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现了近年来的首次双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14%和4.66%。
第六,宏观调控成效开始显现。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自2007 年下半年开始,季度GDP增长速度开始出现逐步回落的趋势,二、三、四季度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1.5%和11.2%。同时投资增幅出现逐季缓慢回落迹象,外贸顺差增速也在逐步有所减弱。这些趋势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开了个好头。     
我们在总结2007年宏观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近几年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信贷货币投放过多,和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成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主要危险因素。自2003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开始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到2006年底为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由2003年的27.7%下降到2006年的24%,但是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相比,投资增长速度仍然明显偏快,特别是2007年又回升到24.8%,出现反弹趋势。2008年初,由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特大自然灾害恢复性建设的需要,投资增速也不会太低。十七大和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后,各地新的领导加速发展本地经济的愿望十分强烈,也是今后投资增长仍然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原因。
    第二,货币供应偏大,信贷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2007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略低于上年增长16.9%的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增长21.1%,比上年加快了3.6个百分点。200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7.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5.3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贷款增长速度为16.4%,超过了存款的增加速度1.2个百分点。如此数量的信贷投放无疑不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三,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自2004年以来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贸顺差越来越大。2007年外贸顺差创纪录地达到2622亿美元,比上年顺差数量激增847亿美元。预计2008年仍将继续保持较大数量的顺差水平,顺差数量甚至有可能超过2007年。外贸顺差的急剧增加,不仅使贸易磨擦大量增加,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反映了内需相对不足,造成资源环境趋紧,不利于结构调整,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高达15282亿美元,是2003年的3.8倍,增速惊人。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和矛盾出现了一定程度缓解的迹象,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既要寻找它们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转变体制机制入手,进行必要的综合政策调整和治理,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解决问题;又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争取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这些矛盾,防止这些矛盾可能的进一步激化,更要防止这些矛盾演变成常态化问题。
 
    二、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如果我们能够在2008年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方针,科学地掌握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执行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坚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认真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和可能新出现的各种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及时采取对策,主动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同时能够避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据预测,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10.7%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2%左右,比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保持农业继续较快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保持农业生产有较快增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2%左右,比上年增速有所减慢,同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9%左右,增速与上年相比也有所减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慢于第二产业,这种状况不利于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8年将达到17026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9.1%和24%左右。根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要求,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较快增长速度,以利于防止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目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速,使得投资占GDP的份额上升,按现价计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 59.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这种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007年我国各种价格指数变动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达到上世纪末以来的最高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价格上涨问题,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抑制价格水平过快上涨,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预计2008年各种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达到4.4%和5.5%左右。随着各项调控价格政策措施产生效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年内将呈现前高后低的势态。
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都达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按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加权平均计算的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达到10.7%,接近GDP的增长速度,实属不易。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8年将增长1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为7.3%左右,均略低于上年。
2007年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方针成效进一步显现。2008年,消费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继续是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104590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2.4%和17.2%,与上年水平相近。
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继续高速增长,外贸顺差继续攀高,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特别是负面因素明显增多,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更大考验,出口增速会出现下降,外贸顺差继续攀高的趋势将有所改变。预计2008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3.3%和19%左右,顺差数量将可能达到2700亿美元左右。
总的来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同时存在需要高度重视的通货膨胀压力。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争取主动,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的发展。
 
   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
10.7%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3.2%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12.2%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10.9%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
170260亿元
   名义增长率
24.0%
   实际增长率
19.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
59.2%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4.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5.5%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
4.2%
   GDP平减指数
5.3%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11.1%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7.3%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10.9%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5.9%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4590亿元
   名义增长率
17.2%
   实际增长率
12.4%
6.财政
 
   财政收入
63340亿元
   增长率
23.5%
   财政支出
61190亿元
   增长率
23.4%
   中央财政赤字
1800亿元
7.金融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95670亿元
   增长率
13.4%
   贷款余额
303440亿元
   增长率
16.0%
   新增贷款
41765亿元
   货币和准货币M2增长率
16.5%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
11790亿美元
   增长率
23.3%
   出口总额
14490亿美元
   增长率
19.0%
   贸易顺差
2700亿美元

 
 
三、2008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 通货膨胀问题
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CPI年度涨幅达到4.8%,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高。中央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PI目前仍在高位运行。虽然目前CPI上涨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物价上涨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总量性原因,又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内问题的影响,又有国际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成本推动因素。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形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压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当前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2007年上半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6%。有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中我国工资水平的上升在全世界是最快的。
第二,需求拉动因素。由于各种比较复杂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必然是可能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此外,2007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速度都明显加快,按人口加权平均的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已经接近GDP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高是一件好事,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必须通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加快来改变。但是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时候,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时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因素。
第三,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高居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增长,通过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的教训说明,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第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的上升。为了实现节能减排这两个目标,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投入,从而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在初始阶段形成价格上升的压力。
第五,国际市场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近期,在世界市场上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同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使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特别是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上述因素是2007年出现物价水平明显上涨的原因。2008年我们仍然要面对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需要进一步分析造成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的各方面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既治标又治本的措施。
第一,扭转农业生产增速连续四年下降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状况特别是粮食生产状况与物价水平是否稳定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1994年出现较高通货膨胀时,当年零售价格指数上涨有70%是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果,而当年食品价格上涨31.8%,粮食价格上涨50.7%。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通货紧缩问题,消费价格明显下降的原因除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之外,1996-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高峰,促使粮食价格下跌也是原因之一。2003-2004年CPI走高,一个直接原因是21世纪初的几年农业增长速度不足3%,明显偏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了CPI的上涨。而2005年CPI能够迅速回落,主要是因为本轮宏观调控实现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2004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连续攀升,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连续下降,由2004年的增长6.3%下降到2007年的3.7%。这一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保持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地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争取增产,才能从根本上奠定抑制通货膨胀的基础。
第二,处理好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十七大提出要增加劳动报酬占GDP 的比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以来存在不合理问题的重要举措。十七大这一精神的落实,以及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此外,我国经济增长连续多年高增长,以及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造成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会成为未来物价总水平上升中必须考虑的中长期因素。
第三,更加重视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谨慎对待。目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造成国内市场相关商品价格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输入型成本推动造成的价格上涨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国外石油等重要资源性商品的依赖程度的上升,而变得越来越大,成为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的可能成为价格上涨原因的长期因素。
第四,解决好流动性过剩问题,抑制需求拉动因素。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我国近几年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根源在于,外贸顺差增加过快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由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迫使人民银行被动地大量发行基础货币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发放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得社会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虽然人民银行采取向银行机构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项措施进行调控,仍然不能完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金融体制改革,是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抑制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因素的重要治本措施之一。
就2008年的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工作来说,还有三个特殊因素需要注意。一是翘尾因素将使得年内CPI涨幅难以大幅度降低。据测算,单纯因为翘尾因素影响就将使2008年上半年CPI上涨高达5%,虽然下半年翘尾因素影响会下降到1.8%,但是即使没有其他物价上涨因素,仅翘尾因素就会使全年CPI上涨3.4%。二是较高经济增长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粘性。经济的过高增长可能造成物价上涨,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时,仍然有可能使通货膨胀预期继续在一段时期内粘在较高水平上,而不是立即下降。2008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但是通货膨胀预期很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可能加大价格上涨压力。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价格上涨压力,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物价的影响,以及国际市场石油、粮食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的不确定性,将可能对价格上涨产生叠加效应,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化解或减弱这种叠加效应。
总的来看,虽然2008年存在多种价格上涨的因素,CPI等价格指数将停留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们确实有条件避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的各项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正在产生效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些年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有效供给,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我们确实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使价格上涨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
 
四、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
毫无疑问,2008年宏观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总体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投资增长势头依然较为强劲,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有待缓解,外汇储备依然在较快增加,特别是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十分明显,这是对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最大危险,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不能有丝毫怠懈。
2005-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新的突出特点,是外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本世纪2004年以前,外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除了2000年为12.5%略高于1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而2005-2007年三年中,由于外贸顺差的急剧上升,外需拉动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猛增到24.1%、19.5%和23.7%。这一新的特点使我们必须重视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说我国经济目前存在增长偏快的问题,那么外需贡献增长偏快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如果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那么防止外需增长出现过热也是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缓解因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过快,而由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应该是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工作的主要方面之一。第二,由于外需拉动贡献率的上升,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外部的依赖性增加,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受外部影响的程度提高,也使宏观调控抗御外部风险的难度加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际经济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涨,并仍将在高位攀升,在美元贬值背景下油价接连破历史纪录;同时受油价居高不下而兴起的用谷物生产生物燃料热潮,以及新兴国家粮食需求上升的影响,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明显大幅度上扬,会直接影响国内价格上涨。此外,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处于物价上涨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国家物价水平均在不同程度上涨。我国不可能处于世界价格洼地,输入型的成本推动因素成为我国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第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的不确定性。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还在发展之中,危机的影响程度以及扩散范围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美国经济减速,并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是确定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的可能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金融资金流动的直接影响,这方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尚不严重。二是对我国外贸及实体经济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出口增长与美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粗略测算,美国GDP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会使我国出口增长率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如果美国经济减速明显,将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增长的稳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三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的影响。美国的政策目的是“防危机衰退、防通货膨胀”,我国的政策目的是“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这一不同,使得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变得更加复杂,难度大为增加。
面对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的错综复杂局面,我们必须充分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可能变化的各种准备,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审时度势,及时灵活有效地采取相应对策,科学地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真正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出现大的起落。
 
五、政策建议
1、坚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基于对目前阶段我国面临的深层次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风险,对全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的判断作出的决策。目前国内总体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们应该坚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求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围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继续减少财政赤字规模,进一步减少中央财政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使经济增长,特别是投资增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另一方面,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根据这一要求,2008年要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特别是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时,财政政策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应对各种可能的冲击。
    2008年货币政策内容由稳健货币政策转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重点应该是继续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影响,抑制需求拉动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必须灵活掌握金融调控力度,采取多种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不合理增长,抑制因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工作中,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重视发挥利率等手段的杠杆作用,要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特别要控制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薄弱环节和结构调整的贷款支持力度。
    2、未雨绸缪准备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等问题,在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得到抑制之后,2004-2005年曾出现过产能过剩问题。2005-2007年由于投资规模较大,宏观经济加速增长,以及出口的的迅猛增长,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掩盖性缓解。2008年宏观经济增速将有所减慢,必将使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再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特别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会造成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减慢,可能对我国出口和外贸顺差产生较强负面影响,会加剧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程度。对这种可能,我们必须有所认识、有所准备,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争取将其影响化解限制到最小程度。
    3、我们必须在价格较明显上涨的时期中注意保护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
    目前物价上涨带有结构性特点,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商品价格上涨。因此,CPI上涨幅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大多数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日常生活。当社会上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处于比较公平的状态时,大多数人对价格变动的感觉和接受程度比较类似,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差别不大。但是当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不是很公平的时候,人们对价格变动的感觉和接受程度就会有较大差异。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差别大,因而价格上涨的总体影响相对更大,民众反应相对更强烈,更容易引起社会问题。目前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这一警戒线,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价格较明显上涨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在这一工作中,各级政府承担着主要责任,宁可消减其他支出,也要首先确保中低收入阶层在物价上涨中生活水平不受严重影响。
4、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明显进展,但是距离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当前,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措施,争取“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应注重实现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一要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改变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减排的行政调控机制,建立以税收制度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成本价格形成机制,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投入。二要创新节能减排投融资新体制。目前国内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创新速度很快,但是缺乏相应的投融资机制,许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无法启动,需要从政策上要求和鼓励各类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投融资体制创新的新路子。三要全面推广节能减排新的管理运行机制。目前国内企业的环保在狭义的“谁污染、谁治理”思维下,存在着非专业化污染治理成本高、效率低等尖锐矛盾,需要加快建立“第三方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环境合同管理”和“能源合同管理”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产业化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来推进节能减排,以便提高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2008年我们既面对近年来最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又具有不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只要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搞好宏观调控工作,就能够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