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年春季报告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22日 来源:课题组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全球经济继续衰退的风险还在加大,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前进中的困难,又要坚定信心,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2008年中国经济回顾
 
 200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起伏跌宕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党中央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扩内需、保增长”,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时期。根据IMF的最新估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3.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5.6%。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9%的较快增长,据测算,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在遭受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是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速加快了2.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的提速,不仅对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而且进一步缩小了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差距,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宏观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
4.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6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了1.79%,2007年同比下降了3.66%,2008年降幅继续加大,同比下降了4.21%。在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中央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促进节能减排转变。
5.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15%,实际增长8%;社会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种保险基金总收入增长27.7%;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过去一年,我们奋力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严重的南方冰雪冷冻低温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来之不易。在总结2008年宏观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经济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在“高增长、低通胀”轨道上持续运行了数年的中国经济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12.2%的增长高峰后开始出现高位回落,进入2008年以来,GDP增速继续延续了下降态势,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 如果仅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9%的年增速仅稍低于1979—2007年9.8%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不算低。但从波动幅度看,一年之内增速下降4个百分点则是近十年来GDP增速波动最大的一次。2008年经济运行出现的较大波动既有经济内在周期、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恶化的影响,其中,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更为严重。
2.物价水平急剧变化。2008年的物价呈现先升后降、急剧变化的状况。 2008年2月CPI涨幅达到顶峰,同比上涨8.7%。物价指数持续上涨的势头自8月份开始有所放缓,12月CPI涨幅已经回落到1.2%的低位运行状态,比最高点回落了7.5个百分点。
3.劳动力市场遭遇较大冲击,就业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一反过去几年不断改善的常态;截止2008年底,在我国1.3亿外出就业农民工,大约有两千万农民工由于失去工作而大规模返乡;此外,新增就业的压力也逐步增大,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65%的水平,比之2005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就业问题严峻的原因既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造成的短期冲击,也有一些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所造成的长期影响。
4.房地产市场景气回落。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房地产市场步入新的调整期。房地产投资下降较快,房屋新开工、竣工和施工面积增幅快速下降,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0.9%,增幅比去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截至11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3%;居民购房意愿低,商品房销售量明显萎缩。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8.3%。由于房地产产业链较长,而且是此轮经济扩张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及GDP增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5.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例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在年度宏观调控中为解决这些中长期问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从转变体制机制入手,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二、2009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上年水平,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很大。如果世界金融危机不再进一步严重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虽然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据预测,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到8.3%左右,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0%。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继续回落,预计增长8.6%。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但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同步回落,预计增长8.8%。
 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扩内需、保增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条件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比去年有所加快,达到217070亿元左右,名义增长率为26.0%,略高于2008年25.5%的水平。由于投资品价格指数大幅降低,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比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左右,达到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将达到65.1%的新高。
2008年,价格水平出现了较大波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最终需求下降,将对物价产生下行压力。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在防止通缩的同时,又要注意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和国际市场原油等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可能产生的通胀因素。据预测,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投资品价格上涨2.8%。
由于宏观经济增速趋缓,200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将略低于去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8.2%,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将增长6.1%。
自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积极方面是消费的实际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呈逐步加快的好形势。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政策指引下,预计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125180万亿元,实际增长14%。
鉴于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加深,2009年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将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4%和-3.0%,全年外贸顺差将略低于上年,达到2800亿美元左右。
 
2009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指标名称
2009年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
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5.0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8.6
      其中:重工业(%)
9.0
            轻工业(%)
8.4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8.8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亿元)
217070
名义增长率(%)
26.0
实际增长率(%)
22.6
投资率(%)
50.7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1.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0.8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
2.8
GDP平减指数(%)
2.4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7.5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6.3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2510
名义增长率(%)
15.4
实际增长率(%)
14.0
6)财政
 
财政收入(亿元)
66460
增长率(%)
8.4
财政支出(亿元)
74550
增长率(%)
19.4
7)金融
 
居民存款余额(亿元)
257150
增长率(%)
18.0
新增货币发行(亿元)
4203
新增贷款(亿元)
77090
贷款余额(亿元)
397140
贷款余额增长率(%)
24.1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亿美元)
11060
增长率(%)
-2.4
出口总额(亿美元)
13860
增长率(%)
-3.0
外贸顺差(亿美元)
2800

 
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外部环境是否进一步恶化;二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否发生了变化;三是能否充分利用和发挥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第一,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首先,此次金融危机是首次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危机冲击的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影响到整个世界,波及范围超出了1950年代以来任何一次危机。其次,此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累积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竞相发展,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价格下跌,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印度为了实现快速增长,严重依赖政府赤字;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为了维持国内消费增长、支持反恐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状况长期恶化,由此形成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再次,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大大超出预期,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已逾50万亿美元,相当于一年的全球经济总产出。
第二,2009年全球经济将继续衰退。首先,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下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5%至1%,出现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遭遇“深度衰退”,今年将下降3%至3.5%;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略好,今年将增长1.5%至2.5%。其次,全球贸易量将大幅度减少。各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增速已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约为4%,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9年世界贸易将出现负增长。再次,全球面临着巨大风险。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加速向新兴市场蔓延,可能引发第二波危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使全球商品活动减弱,威胁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大幅振荡的国际油价等都威胁着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第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增强。近几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2002年至2004年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左右,而2005年至2007年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了20%左右,拉动GDP增长2.2—2.6个百分点左右。粗略测算,我国出口增长率与世界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世界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大约6个百分点。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也更为严重。此外,各国政府会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持本国支出结构和经济利益,这将进一步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贸易技术设限及贸易摩擦增多,不利于我国的出口。
2009年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们将面临改革以来最严峻的外部冲击。
2.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内部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主要基于两个事实:一是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很强,二是近年来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逐步增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粗略测算, 197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对投资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74。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显示,这段期间内,我国GDP增长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特征。
第二,目前我国经济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需求。虽然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由二者带动的重化工化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由此形成的投资需求将十分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增长的格局,城乡差距逐年扩大,根据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规律,目前已进入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的新阶段,将具体表现为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也十分巨大。
第三,在出口遇到较大困难时,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是当前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当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十分重要。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2009年外部需求减弱对我国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加大。根据我们的模拟测算,在出口零增长和轻微负增长时,为实现8%左右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应在21万亿至23万亿元之间,名义增长率应该在24%至28%之间,实际增长率大体在22%至26%的范围内。这样的投资增长力度是很大的。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为25.5%,但实际投资增长率仅为15.3%。以实际增长率为准,这意味着在消费增长与去年持平,外需增长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至少要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才能确保2009年“保八”目标实现。而如果消费增长也出现减慢时,则要求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可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因此,仅靠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来带动总体投资增长,难度是很大的。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努力增加投资,特别是鼓励和引导民间增加投资。
第四,近年来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稳步提高,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逐步增强。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发达国家消费与经济增长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国家经济是一种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能力下降对经济衰退的影响极为明显;二是其居民消费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新增消费需求的空间不大。而在我国,近年来消费增长速度有了稳步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加强。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还较低,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这为形成以内需为主,特别是以消费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创造了条件:首先,我国居民,尤其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还很低,这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其次,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仍然很低,住房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由此形成的住宅及配套设施的消费需求潜力很大;再次,我国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 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仍然较低,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供需之间还存在巨大缺口,消费增长还有巨大的潜在空间。 
3.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综合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人力资源充裕,劳动力素质较高。近些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较快上升,但我国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富余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第三,资金来源充足。截至2008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高达21.8万亿元人民币。高储蓄率可以通过合理渠道转化形成高投资率,高投资率直接推动投资需求增加,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我国现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截至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在当前全球金融风险加剧之时,充足的外汇储备对应对危机将更具抵御能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
第四,目前我国财政形势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国债规模还有增发余地,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离国际警戒线都还有很大距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较大;
总的来看,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速度在2009年有所放缓。同时,我们又具备扩大内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近一段时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演化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就能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四 宏观调控的取向及政策建议
 
1.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力争实现增长“保八”。
第一,“保八”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需要。在目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已经连续5年提出经济增长8%的预期目标。前几年的预期目标导向是“防过热”、“防大起”,防止盲目攀比和片面追求速度。而今年的预期目标的导向则是“防过冷”、“防大落”,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下滑。
第二,“保八”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时期增长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长期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发达国家是在产业结构未发生大幅度变化基础上的增长,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各个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增长的深层基础是生产要素微观效率的改进。而对于通过结构转变实现增长的我国来说,增长来源大部分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结果。这种增长从产业整体角度看,既不会表现为产业工资总体水平的提高,也不会带来产业总体利润率的提高,而只是表现为转移出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改变。因此,我国8%的增长率很可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率,为了从微观层面保证各产业的运行,我们必须保持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增长率。
第三,“保八”是保证就业增长的需要。保增长才能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民生。我国目前每年城乡有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保GDP增长之所以重要,说到底,是因为它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民生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
第四,“保八”是财政增收的需要。财政支出的增长具有刚性,为了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财政收入必须有相应增长。
 
2.把握经济增速减缓价格水平平稳的时机,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金融危机在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的同时,也迫使实体经济进行调整,孕育着产生新的机遇。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中国经济调动资源、促进体制改革、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机遇。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业较为充分,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增加较多,许多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被掩盖下来,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一些原先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下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减慢也为我们解决经济增长过快时期积累的问题提供了机遇。
第一,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过剩产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第二,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利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出台价格和税收调整政策,解决定价机制中的扭曲现象。
第三,抓住机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磋商与合作,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因金融危机恶化,必然寻求加大寻找外部市场和对外输出的力度,抓住这一契机,结合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战略,利用好外汇储备资产,加大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储备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力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规避风险的同时,与资金短缺的资源国家发展互惠合作关系,扩大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
3.充分估计困难,做好中长期应对准备,必要时推出更具力度的刺激经济政策。
第一,要做好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准备。首先,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基本规律决定了,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波动性。这就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其调整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各国将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会重新台头,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全球化进程的停滞;其次,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国内消费增长影响巨大,而其恢复有待于资产价格的稳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条件的形成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此次危机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第二,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适时加大投资力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改善投资方式,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第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挖掘消费增长潜力。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对未来预期。首先是必须扩大就业,就业才能创造新价值,才能增加总体收入。因此,国家要继续实行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其次,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这两个手段,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家电下乡”的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最后,增加公共教育卫生服务,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第四,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出口,稳定外需。一是根据外贸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外贸政策,及时实施鼓励出口的有效政策;二是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在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外向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制定适当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改善;四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汇制改革原则,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避免人民币汇率单向浮动。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已经蔓延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也受到而且还将继续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的长远走势,有效应对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积极捕捉危机中蕴含的机遇,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奋力开拓,就一定能攻坚克难、转危为机,继续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