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报告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19日 作者:“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受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2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预计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7%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GDP增长率为8.2%左右,略高于今年,但我们还需对2013年国际经济及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下行风险保持足够的警惕。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仍处于低位运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在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仍存在下行风险的情况下,当前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的关键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防止过剩产能进一步扩张的前提下,把稳定投资增长作为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民生事业、重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普通商品住房的投资力度。2013年应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适当扩大赤字规模,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扩大“营改增”的实施地区和实施范围,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此外,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及多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其中:欧洲经济的减速最为突出,根据联合国201210月的预测,2012年整个欧洲经济增速可能降为-0.2%;而欧元区的增速可能降为-0.5%,增速比2011年低2.0个百分点。美国在2012年的增长即使略好于2011年,但其增长幅度难以抵消欧元区经济衰退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也将普遍低于2011年的水平。

受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2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应对,主动调整,正确处理了稳增长、调结构、管预期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预调和微调的力度,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经济运行初步显现了触底企稳的迹象。

第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已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12995万吨,比上年增加356万吨,增长2.8%,创历史新高。秋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粮食有望实现九连增棉花、油料等作物也保持增产。国内较好的农业生产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可平滑或减弱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我国经济与价格的冲击。

第二,工业生产增速继续放缓。在外需低迷影响下,工业增速继续放缓。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6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5%,名义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8%,实际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第四,消费市场增长平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4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1%,名义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实际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第五,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贸易顺差扩大。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5亿美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8.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954亿美元,增长7.4%增速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1亿美元,增长4.8%增速上年同期回落21.9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1483亿美元,同比增加412亿美元。

第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024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的114%。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生活进一步改善。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物价以后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3%,双双超过GDP增幅,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连续11个季度快于城镇居民。

第七,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在国家一系列稳定物价政策的作用下,物价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4.5%回落到9月份的1.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从3月份开始已连续7个月负增长。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仍处于低位运行,尽管在投资等领域出现了一些触底企稳的积极因素,但基础还不牢固,外需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国经济增长的低速运行,既有国际冲击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特别是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对欧出口明显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

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低位运行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在不同的地方利益博弈下,工业结构调整进展依然缓慢。在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等行业,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铜冶炼、纺织、化纤等行业。在新兴产业中,由于不少地区采用多种刺激政策推动投资,产能快速扩张,部分新兴产业,如碳纤维、风电、多晶硅、锂电池、光伏等,先后出现产能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597亿元,同比下降3.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839亿元,同比下降12.7%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6个行业同比下降,1个行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与此同时,企业三角债问题增多,部分企业债务情况恶化。

2011年中国人均GDP5400美元左右,是一个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要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2012-2013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受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2年我国出口和工业增速显著回落。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比上年有明显的回落。预计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7%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

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4.3%7.9%7.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与上年持平,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回落2.4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4.1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分别比上年回落0.11.1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52.4%42.8%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均比上年分别增加0.7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比上年回落3.0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加快等不同因素综合影响下,预计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将达到375140亿元,名义增长20.4%,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7.1%,增速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综合考虑2010年开始实施的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2012年新出台的一批新的消费刺激政策,预计201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将达到210490亿元,名义增长14.4%,增速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2年欧债危机不断反复,发达国家经济分化加剧,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或维持低位运行,且我国国内生产成本显著上涨,2012年我国外贸增长速度将大幅回落。预计2012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为7.9%6.0%,增速比上年分别回落12.418.9个百分点。全年外贸顺差20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加451亿美元。

2012年我国物价涨幅显著回落,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投资品价格上涨2.9%,上涨幅度分别比上年回落2.72.63.7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创下1985年以来27年中的最高增速,也是1998年以来第二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预计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将达到新高,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将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两者都将显著高于GDP增长率。

未来一段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将依然复杂多变。一方面,最新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失业率为7.8%,比8月份低0.3个百分点,这是奥巴马总统任期内失业率首次低于8%,显示出美国经济与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目前,美国已经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欧洲中央银行已经推出货币直接交易(OMT),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增长率可能略高于2012年,其中欧元区经济有可能摆脱衰退,实现微弱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结构性危机,而全球性的结构调整还需要持续较长的时期,因此2013年的国际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欧元区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和美国日益逼近的“财政悬崖”都可能威胁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面临经济再次下滑的显著风险,贸易条件的恶化、资本外流、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外部冲击都将影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二是新兴经济体内部的脆弱性可能再度浮现,比如一些国家的信贷扩张虽然可能支持国内需求,但也可能引发对金融稳定的担忧。

假如2013年欧元区的情况不再明显恶化,美国能够阻止“财政悬崖”问题的发生,随着今年中国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考虑到我国宏观调控还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财政与货币政策还具备较大的政策操作空间,必要时可进一步推出稳增长的政策和深化改革的措施,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GDP增长率为8.2%左右,略高于今年。尽管如此,我们对于2013年的预期只能是谨慎乐观,因为我们还必须对我国经济可能面临的下行风险保持足够的警惕,必须保持足够的政策弹性和政策储备,以应对国际经济可能出现的下行风险。表1列出了2012-2013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结果。

12012-2013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表

指标名称

2012年预测值

2013年预测值

1、总量

 

 

GDP增长率(%

7.7

8.2

2、产业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4.3

4.4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7.9

8.5

其中:重工业增长率(%

8.0

8.5

轻工业增长率(%

7.4

7.9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7.9

8.5

其中:邮电交通通信业增长率(%

8.1

8.6

批发零售业增长率(%

9.8

10.3

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点)

0.3

0.3

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点)

4.1

4.3

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点)

3.3

3.6

第一产业贡献率(%

4.5

4.2

第二产业贡献率(%

52.4

52.4

第三产业贡献率(%

42.8

43.3

3、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75140

449880

名义增长率(%

20.4

19.9

实际增长率(%

17.1

17.0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

70.8

76.1

支出法投资率(%

49.1

49.2

4、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10490

242650

名义增长率(%

14.4

15.3

实际增长率(%

11.9

12.3

5、外贸

 

 

出口总额(亿美元)

20480

22300

出口增长率(%

7.9

8.9

进口总额(亿美元)

18480

20210

进口增长率(%

6.0

9.3

外贸顺差(亿美元)

2000

2090

6、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2.7

3.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2.3

2.6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

2.9

2.5

GDP平减指数(%

4.1

3.0

7、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9.5

9.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

12.0

9.4

8、财政

 

 

财政收入(亿元)

119090

137750

财政收入增长率(%

14.6

15.7

财政支出(亿元)

127090

148350

财政支出增长率(%

16.3

16.7

9、金融

 

 

新增贷款(亿元)

77560

88680

新增货币发行(亿元)

6030

6400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391970

446890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

14.1

14.0

M2(亿元)

960660

1082260

M2增长率(%

12.8

12.7

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625500

714180

各项贷款余额增长率(%

14.2

14.2

 

三、对策建议

 

在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仍存在下行风险的情况下,当前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的关键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防止过剩产能进一步扩张的前提下,把稳定投资增长作为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民生事业、重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普通商品住房的投资力度。2013年应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适当扩大赤字规模,继续把结构性减税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扩大“营改增”的实施地区和实施范围,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使结构性减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更积极的效应。此外,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

1、稳定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中,快速地集中并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有效地形成和积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等社会和产业资本,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从而形成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三大需求的构成来看,我国的投资率(按照支出法计算的资本形成占GDP的份额)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率连续9年超过40%的水平,2011年达到48.3%,显著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投资率。随着工业的转型升级,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高投资率现象还将会持续一段时期。

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和出口低速增长时期,除了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大力扩大消费需求之外,还要在防止过剩产能进一步扩张的前提下,把稳定投资增长作为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在稳定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比以往更加关注投资结构的优化,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一,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规模。企业技术改造具有用地少、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我国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显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技术改造应作为调整工业结构和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及时采取有力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升级。这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于促进合理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财政应安排更多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支持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等方式开展技术改造,扩大企业技术改造直接融资规模。

第二,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资力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时期往往是民生事业的加速发展期,如今我国正处于这一黄金发展期间。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发展的战略基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实施财政政策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应继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民生支出,进一步提高所占比例,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虽然近两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但高收入人群收入与低收入人群收入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于保持社会稳定极为不利。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社保、保障性住房、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以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为抓手,强化薄弱环节,多补社会事业“短板”。应制定和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有效的新措施、新政策,切实降低一些服务业,如医疗、教育等的进入门槛,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要素向有利于民生事业发展的方向流动。

第三,适当加大对重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支持,夯实经济发展基础。9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批复的25个城轨规划和项目、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相继提出了扩大投资的计划。2013年在稳定投资增长的过程中,应适当增加赤字规模,适当增加中央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在管理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条件下,银行应满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当前迫切需要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引入灵活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以吸引民间资本向重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第四,加大对普通商品住房的投资和建设力度。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从增加住房供给、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两个方向着力。2011年伊始,政府推出了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实行限贷限购等措施,以强化调控效果,遏制房价上涨。“限购令”的推行,总体上遏制了房价的快速上涨。但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也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显著下降。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3.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32.9%2011年,相应数据分别为27.9%30.2%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仅为15.4%,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5%。如果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必将对稳定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今年以来,受首套房贷政策有所放松以及刚性需求释放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交易增速逐渐回升,全国房地产交易市场总体呈现探底回升的走势。今年前78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15.4%15.6%15.4%,初步显现了企稳触底的迹象,但仍存在下滑的风险。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的投资和建设力度,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建设,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加大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优化供地结构,促进房地产投资恢复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促进建立市场和保障协调发展的住房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

2、扩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适当降低增值税标准税率

2012年,中央采取了以结构性减税为重心的积极财政政策。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此次结构性减税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是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税制改革。从理论上讲,“营改增”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潜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持续,全球经济回升前景仍可能一波三折,国内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采取此项政策对于促进小微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扩大“营改增”的实施地区和实施范围,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使结构性减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更积极的效应

在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分成比例以及转移支付政策等做出及时的调整,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权与其事权相匹配。

第一,进一步扩大“营改增”实施的地区范围。继上海成为首批试点地区后,目前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已经获准成为“营改增”的试点地区。在认真总结试点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尽快完善并有序地推广到全国实施。

第二,扩大“营改增”实施的行业范围。目前,试点行业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其中,交通运输业涉及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和管道运输服务;部分现代服务业涉及围绕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提供技术性、知识性服务的业务活动,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签证咨询服务。此项税改政策无疑有利于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尽快在更多的服务性行业实施“营改增”,以此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适当降低增值税标准税率。为了使结构性减税发挥更积极的效应,在“营改增”的同时,应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使其平均税负水平有实质性下降。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降低增值税标准税率能更好地发挥结构性减税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且以增值税收入为税基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三项税费,也将随之减少。

第四,警惕过头税对结构性减税的抵消效应。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一些小税种和非税收入是支撑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当地方财政遇到困难时,通过对地方小税种及非税收入的超常加强征管,是地方政府经常采用的手段,对此应有所警惕。特别要防止在年底前的几个月内出现超常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的情况,防止将结构性减税的效应抵消掉,防止地方政府征收过头税。

3促进技术与制度创新,提高长期增长潜力

根据前面的预测,2012年中国的GDP增长率预计为7.7%左右,相较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平均10%左右的增长率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明显。面对发达经济体可能低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以及新增劳动力将逐渐减少的国内情况,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依靠出口和投资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变得困难时,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就成为一种长短结合的政策选择。在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即资本、就业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变量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重化工业的阶段,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过去十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不足30%。而美国由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70%以上的经济增长靠的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未来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加强人力资本和教育的投入,改善投入结构。教育和培训可以使简单劳动力变成复杂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中国实现了9年义务免费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但是中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是偏低的。200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6%,虽然最近10年这一比重有所上升,到2010年达到3.66%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即使能够达到1993年就曾提出的4%的目标,但未来能否保持该比率仍有不小的难度。这一数值既低于全世界4.9%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4.1%的平均水平。正是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虽然中国的教育实现了数量上的扩张,但是质量上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此外,由于教育发展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十分困难,而一些需要高级技术工人的用人单位却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应当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投入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还要改善投入结构,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配置,使得教育培训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其次,加强研发(R&D)投入,提高投入效率,促进技术创新。R&D经费支出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财力保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研发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十一五”期间中国逐步加大了R&D投入占GDP的比重,这一比重从2006年的1.39%增加到2010年的1.76%。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一比重应该说不算低,但是与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3%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模仿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尽管中国目前的技术发展与国际前沿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学习仍是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扩大R&D投入,提高研发投入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仍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第三,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改革开放的头30年,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积极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目前,中国迫切需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率,特别是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企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释放发展的潜力。

总之,面对发达经济体可能低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以及新增劳动力将逐渐减少的国内情况,只有通过加快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强研发和教育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才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 课题总负责:陈佳贵、李扬;执行负责人:李平、李雪松、张平;执笔:李雪松、张涛、沈利生、王文波;起草组成员:赵京兴、李军、樊明太、李文军、张延群、娄峰、王丽、刘强、刘生龙、万相昱等。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