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2021)在京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成功举办。论坛秉承促进全球能源安全的宗旨,推动全球智库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研究与学术交流,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全球能源安全合作与政策协调。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能源领域的资深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中国碳中和前景下的能源转型与投资、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能源地缘政治的新变化、国际油气市场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高培勇,欧盟中国城市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毅,国际氢能协会(IAHE)副主席、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深圳市无人机协会与世界无人机联合会执行副秘书长杨漾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国际能源宪章组织秘书长乌尔班·鲁斯纳克,全球安全研究所联席所长、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顾问盖尔·鲁夫特等线上出席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来自国内外智库机构专家、各国代表、驻华机构、国内外能源企业和媒体代表等。
高培勇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能源安全智库论坛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政策与研究交流平台,在重塑全球能源前景和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与政策协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指出,召开本次论坛的意义至少体现为两点:一是能源是支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系统。二是能源安全、能源转型、“碳中和”工作是一个全球合作的问题。他希望各位专家在论坛上畅所欲言,为中国和各国的能源合作多提建设性意见。
乌尔班·鲁斯纳克表示,能源转型是各国目前最具挑战性和紧迫性的任务。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做出大量改变,并进行能源转型。他指出,我们无法不通过合作来限制温室气体,也需要持续投资可再生能源。国际能源宪章组织有实力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可知的规制,帮助各国深化合作。他表示,国际能源宪章组织期待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能源宪章国家有关“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的机制提供帮助。如何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同时进行能源转型不是一个小问题,也不是一个小挑战。
张毅对论坛的圆满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短期内国际市场通胀预期不断升温,我国正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其中,以原油、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生产资料 PPI 带来的上行压力最为突出,PPI与CPI的“剪刀差”继续扩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稳增长和防风险仍然是最重要的,通缩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头号大敌。他认为,开展城市矿山示范基地的建设来缓解能源瓶颈尤为重要,并指出中国和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领域可以进行国际合作、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杨漾介绍了中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情况。他表示,中国的无人机产业在市场份额、研发制造能力、应用广度深度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行业调研显示,过去几年,无人机行业发展的“预期和现实”的差距不断缩小,无人机行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商用无人机在各行各业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在能源安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远程化作业已成为常态。随着无人机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全世界的无人机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决定性的市场驱动因素是运营与安全管理规范。
在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作主旨演讲。
毛宗强代表国际氢能协会对这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做了题为《中国氢能产业布局、倾向路线、核心技术》的演讲。他表示,中国已开启宏伟的能源长征,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相信“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他指出,实现碳中和,氢能会起到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中国氢能的产业布局、倾向路线和核心技术。他认为,中国要2060年达到“碳中和”,绿氢、绿电替碳是必然,现阶段使用氢能要分步走:蓝氢先行、绿氢跟上、灰氢退出。与此同时,人工碳汇必不可少。发展氢能要关注氢基化合物,开展国际氢能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氢能技术水平。
主旨演讲后举行了碳中和之路暨《油气与新能源蓝皮书》发布会,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战略部总经理王佩,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主任、教授孙柏刚,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我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先后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科研处处长韩胜军主持了发布会。
金之钧做了题为《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思考》的报告。他首先分析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指出面临的三大挑战:能源刚性增长、以煤为主能源结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进而提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驱动,减排与消纳两大领域发力。他随之探讨了“碳中和”路径如何优化,详细讨论了两个可能路径:路径一是化石能源保持大于30%的比例,路径二是2060年终端消费电力占比50%-60%。他指出,“碳中和”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路径设计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在“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的能源转型:路径与技术”环节,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魏安力,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昊,全球安全研究所(美国)所长安妮?柯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教授相艳,大岛液化天然气公司总裁罗伯特?希沃斯,花旗研究泛亚大宗商品部主任安瑟尼?阮,上海博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刚,保胜燃料电池(上海)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徐子佩,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电力与通用工业事业群技术主管/氢能事务首席技术官李政先后发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主持了该环节的研讨会。
魏安力做了题为《“双碳”目标 能源转型 甲醇汽车》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其所认同的能源转型是什么?他表示,在能源转型中应坚持的原则包括中国国情、因地制宜、自主可控、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等。通过中国科学院“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涉及的四种观点解释了其认同的观点。他随后介绍了正在展开的行动,展示了甲醇燃料在在道路运输装备、水面运输及作业装备、铁路机车装备、非道路移动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应用。
王昊代表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做了题为《遥感技术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思考》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净零排放背后的科学问题,指出碳中和不再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技术和经济竞争,并重新定义能源安全。她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严峻挑战:排放量大、时间紧迫、产业结构偏重、低碳技术存在挑战。最后她介绍了航天宏图所建立的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对实现碳中和的支撑和贡献。
相艳做了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模式》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总体路径,指出双碳目标的实现属于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领域。氢能是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理念的有效途径。国家早在2016年就进行顶层设计,驱动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推广应用。她介绍了广义的氢能燃料与燃料电池技术以及甲醇燃料体系,并从概念、应用前景、产业化、市场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富氢气体高温膜燃料电池技术。
论坛秘书长刘强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将继续办下去,将汇聚全球能源领域的智库、企业、政府与国际组织的学者,打造共同研讨全球能源领域重大问题的平台。在全球疫情有所好转但是仍时有反复的背景下,能源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前景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创新工程课题组提出,要建设多元互补能源体系,切实做到先立后破,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与会专家就能源安全、双碳目标与技术路径、氢能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并希望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能够持续办下去,为中国和世界享有更清洁、更便利的能源服务做出贡献。新华社、CGTN、《中国石油报》、《中国能源报》、《南方日报》、《能源评论》、《中国能源》等对论坛活动进行了多角度的广泛报道。
(执笔:潘晨,审稿: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