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2015)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26日 作者:王春燕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6月15日,第四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暨《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顾问与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长盖尔·拉夫特,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何志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蔡昉指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能源联系,同时也能够通过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消除各国之间的发展鸿沟,消除产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如果这一构想能有效实施,将给世界带来超出构想的共同利益。在“一带一路”实施方案上,中国发起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的就是希望传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发展经验,同时,在互联互通的能源、交通等设施基础上发展来往更加密切、运输更为便捷、成本更为低廉的区域一体化市场。当然,在能源、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考虑货币、资本、商贸、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通过共享金融平台的方式推动亚洲能源共同市场的形成。

  盖尔·拉夫特认为,能源对于亚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如果能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更多投入,从全世界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带一路”这个倡议,很多亚洲国家都会涉及。通过“一带一路”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在这一地区建立更好的国家形象,树立更好的影响力。

  何志平认为,能源安全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包容性很强的术语,涉及生产者、消费者、跨国公司,当然也包括政府。从长期来看,不应该只从国家的视角,还应该从供给和其他方面考虑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需要强化企业实施主体作用,发挥各地开放优势,也需要政府加强政策研究,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此外,金融和资本市场力量也是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杨昆说。

  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领衔的课题组所准备的主题报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共同发展”。报告建议建设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三个区域性的能源共同市场,并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东亚、东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核心思路是通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亚太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

  此届论坛的主题为“‘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能源合作”,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全球能源安全与市场治理、低油价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与投资等重要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等共同主办。

  论坛期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举行。该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主编,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组织能源问题专家学者共同执笔完成。该书对世界各国能源政策及市场走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对国际油价走势、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国际能源合作的意义等热点话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人员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两大能源进口通道基本重合,即陆上从俄罗斯、中亚进入中国,海上从中东、非洲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进入中国这两条传统的国际贸易路线。实施“一带一路”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清洁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消化过剩产能,实现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升级和发展;有利于相关国家和亚太地区的能源市场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亚太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社科报记者王春燕)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