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年会会议纪实

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海关学院承办的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年会于2014年6月7日在上海海关学院顺利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有40余人,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新疆大学等10多所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提交的学术论文共计40多篇。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经济社会转型与经济系统分析学科发展”。

会议首先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玉歆致开幕辞。
接下来,与会代表们就有关社会经济系统的多项议题进行了论文宣讲,并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郑玉歆研究员宣讲的题目是“进一步强化实现‘住有所居’的政府责任”。他提出,当前城镇住宅情况总体上来说是供给不足,而且主要是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应当加大保障房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廉租房的建设,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愿望得以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姚愉芳研究员宣讲的题目是“系统分析 能源发展战略”。她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预测,认为中国未来的能源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仍然要大力发展煤电,而且关键是要发展煤电的脱硫、碳汇等技术,使得火力发电增加的同时要清洁无污染。浙江大学金雪军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金融改革”。他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发展态势,阐述了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思路与方法,探讨了民间借贷的状况与相关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马丽梅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区域雾霾污染的空间计量研究”。她主要用前沿的空间计量手段分析了中国的雾霾情况,结果发现中国的雾霾主要积聚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及中间的连接地带,要想治理雾霾就必须联防联控,因为雾霾具有负外部效应,仅仅治理某一个地区的雾霾而不治理周边地区的雾霾仍然会导致该地区雾霾严重。新疆大学何伦志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东西协调 立足新疆 直面中亚 走向世界——对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认识”。他对新丝绸之路建立的大背景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建设丝绸之路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大连理工大学的迟国泰教授的宣讲题目是“基于DEA的国家重大区域规划政策效率评价”。他运用DEA方法重点对长三角区域政策实施前后的总体政策因素的投入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发现国家对长三角地区的政策不敏感指标投入过多是导致规划政策在长三角的实施效率不突出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张许颖研究员的宣讲题目是“人口与发展数学模型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他主要介绍了他正在承担的一个重大课题,即建立人口发展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希望将该系统变成人口与发展综合政策的“研讨厅”,由于该课题任务重,且难度极大,所以他希望系统经济学各界人士能够为他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刘建翠助理研究员宣讲的论文题目是“低碳经济下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她运用北京市投入产出数据,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综合考虑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碳排放的影响,指出了在降低碳排放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淮阴师范学院孙爱军教授宣讲的题目是“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计算及评估”。他用国际标准,以中澳贸易为例,首次计算双边贸易导致的CO2排放量,应用分解分析方法,进一步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方面分析碳排放变化的原因。南京理工大学的李涛副教授的宣讲题目是“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比较”。她利用公共物品供给模型,构建包含农业、非农业两个部门的水资源供给效率测算模型。利用2001-2009年北京市水资源供给相关数据,分别测算政府供给、私人供给和社团供给三种模式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陈潮填教授的宣讲主题是“新型城镇化概念与特点的系统理论解读”。他主要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及其研究工作的成绩、现状与问题。暨南大学孙东川教授的宣讲主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系统工程——谈谈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研究”。他提出应当加强系统工程学派与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展系统工程的应用范围。在讨论过程中,许多与会代表如清华大学的华如兴教授、四川大学的贺昌政教授等对上述的发言提出了疑问和许多建设性意见,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次会议还进行了理事会的换届工作。经过理事会的提名和代表们的共同协商,大会通过了新一届(即第11届)理事会成员名单。李京文院士继续担任名誉主任委员;新增设了3名顾问;郑玉歆研究员继续担任主任委员;其余78人分别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学会秘书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