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强国须文化先行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0日 作者:李金华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2016年11月28日 08:38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28日第1097期     作者:李金华

  制造强国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国家目标。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先培育发展中国制造业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累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体现为物质产品,精神财富则体现为技艺、习惯、制度、道德、信仰等。因为文化,人与自然才得以联结,进而形成社会。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和确立,也就意味着一种价值观或行为范式被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意味着一种规则和秩序得以形成。文化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质,彰显一个民族的精神。

  与制造强国相比,中国缺乏世界顶级制造品牌,产品质量不过硬,商品信誉差,先进制造行业缺少核心技术。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在于制造业人才的不足。制造业生产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其行为对生产成果起着完全直接的作用。制造活动中,人的作用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人的技术、人的能力;主观方面则是指人对制造活动的态度和认知。情感、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对事物不同的认知和情感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制造业活动中,对职业怀有怎样的情感?对工作具有怎样的认知?如何看待技术?如何看待产品?如何看待质量?对生产制造的理念、认知、态度、价值观,这是生产者精神层面的元素,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制造活动中,也就是制造业文化。恰恰是这些文化元素最终决定了制造活动的成果,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能称为制造强国的国家,其制造业规模宠大,行业结构优化,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及一批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型创新企业;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劳动生产率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自主创新能力强,生产信息化水平高,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制造强国必定具备独有的制造业文化。作为世界制造强国,美国企业界普遍推崇这样一种理念:强烈的危机意识,不竭的创新精神。严谨、刻板是德国人的行事风格,这一点充分融会于他们的制造业文化中。德国制造品注重内在质量,在材料使用和产品设计上,真切地为用户考虑。

  树立尊崇劳动、尊崇劳动者,尊崇技术、尊崇技术工人的全新价值理念,这是培育中国制造强国文化的基石,是培育中国先进制造文化的根本出发点。由此推开去,可按员工、企业、行业三个层级建设中国制造强国文化。要培养敬业、执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员工精神,塑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担当的优秀企业家品质,培养制造员工积极的心境心态、良好的职业操守、不懈的精神追求;要建立起能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本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企业经营哲学,以善恶不以得失、对错不以利益作为企业管理的判断标准;要建立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行业准则,建成终生学习、创新无限的学习机制,形成以敬畏、道德、情感为核心的行业行为价值体系。这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需的制造业文化元素。

  现代社会的实践表明,单纯的物质奖励、空洞被动的说教培育不出先进的制造强国文化。现代企业中,支撑企业恒久发展的是企业文化,支撑人不断成长的是理想信仰。信仰可以塑造劳动者的品格,提升劳动者的道德境界,激发劳动者的潜能。因此,应努力把制造强国文化转化成劳动者的信仰,使其成为劳动者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乐于接受的道德准则。这是中国建成制造强国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路径研究”(7167329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