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科研为人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4日 作者:李群
字号[大] [中] [小][关闭][打印]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并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与之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它们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以西方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很难解释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必须要发奋努力建立适合中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建议,要构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科研为人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位一体新格局,不忘初心,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 构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科研为人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的必要性

1.西方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以西方经济学为例,它认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实行以全面自由化、私有化为核心的激进式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由于实行了激进式改革将迅速走向繁荣,而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实行渐进式改革而将走向失败。但是,事实上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俄罗斯东欧经济出现衰退、停滞。西方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原因有三:一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二是理论范式的原因;三是理论适用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

2.党的建设引领是保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向的航标。

实践表明,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之所以短短三年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拥有飞机加大炮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和国民党军队,变不可能为可能,成为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党的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国共合作时期的八路军、前苏联红军都曾经有过取消党代表制度的一段时间,结果他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训。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党的建设这一法宝,同样弥足重要、必不可少,缺少了它的引领就会迷失方向,就有可能会用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思想解释中国经验和中国实际。

3.为人民做学问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如果脱离人民、远离人民,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构建“为人民”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4.只有在党建引领下坚持为人民做科研,才能构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我们要构建的是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特色,更不是他国什么特色。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由于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要为人民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仅要让国内人民有获得感,还要让世界人民都有获得感,而不是只让少数人获得利益。

二、 构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科研为人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的主要路径

1.    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并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进一步明确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意识形态属性的分野,构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今世界各种形形色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说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也就成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坚定党建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首先,要发挥党组织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则、思想解放不逾矩,党组织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好关、设好卡。其次,要围绕课题项目抓党建,以党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推进。把支部建在课题项目上、建在学术组织上,以党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的开展。第三,通过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和行动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坚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首先体现在它忠实地代表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下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也决定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简单套用和照搬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和话语体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推进理论观点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其次体现在它浓郁的民族性特征之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世界贡献出了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典型特征的宝贵财富,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归纳好、阐述好、发展好。第三还突出体现为它强烈的时代性。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了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在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特征。基于上述认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 构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科研为人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1.要高度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界党组织要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以党建引领、统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增强政治意识,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其次,健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工程、任务及基层科研组织中党组织的全覆盖,建立重大课题项目、工程、任务及基层科研组织“党代表”制度,由党代表把控、监督研究的政治方向无偏差。第三,各级党组织要真心关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科研人员,要给他们政治上关心、经济上支持、物质上满足,激励多出好成果、高水平的成果。

2.要树立人民意识,建立为人民做学问搞科研的工作机制,突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属性。

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课题项目研究,主要是靠研究人员的脑力劳动,几乎没有实验材料等消耗。要真心为科研服务,尊重事实,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课题项目管理制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课题项目管理制度区别开来设计。其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课题项目中,树立人民观,充分相信科研人员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和做人的尊严,加强经费预算核算评估,实现智力补偿经费制度,彻底取消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创新研究特点的票据报销制度。第三,要实现高校、科研单位等学术部门的行政干部职务和技术职称脱离制度,职务、职称二者只能取其一。在利益面前,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坚决改变普遍存在的领导干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不公局面。注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属性,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机制,努力发挥科研制度为科研服务的最大效能。

3.各级科研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5.17讲话”精神,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

各级科研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首先,在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各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其次,摸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短板以及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差距。努力改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的状况。第三,学科体系是平台,学术体系是内容乃至内核,话语体系是综合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要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基本的范式和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

4.建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首先,要加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力度。科学普及是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车之轮、鸟之翼。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形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氛围、大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为人民的学问、民族的学问和时代的学问,让世界人民共享其成果。其次,建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要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第三,建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激励机制。要对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前进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制定相关奖励政策。例如,要设立国家及省级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确实体现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怀和鼓励。

 

 

 

 

 

 

                                      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李群

                                     天普大学(美国)福克斯商学院博士生  李少鹏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