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经济研究室

研究人员

李玉红

  个人情况简介

  李玉红,女,山东青岛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技经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期研究领域为绿色创新、工业污染、环境与发展。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合编2部;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提交内部报告10余篇。专著《中国农村工业及污染问题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创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内部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2018年度优秀对策信息二等奖。

  研究生授课科目为“环境政策评估”、“环境与发展文献导读”、“技术经济学前沿讲座”。电子邮件liyuhong@cass.org.cn 。

  工作经历

  2007.07-2009.1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9.12-2020.06,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04-2012.04 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系访问学者。

  2020.06 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近期主要著作、论文及主持参与的重要项目

  著作:

  李玉红.中国农村工业及污染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张友国、李玉红、朱承亮等,《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张友国、张晓、李玉红等.环境经济学研究新进展——中国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主编:

  张友国、李玉红、王世汶.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8卷)--减污降碳2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张晓、张友国、李玉红等.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6卷)-- 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与途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期刊发表论文:

  1.李玉红. 大数据驱动下政府环境治理模式的演变.行政管理改革,2023(11): 72-81.

  2.李玉红、王皓、牛珊珊.清洁取暖政策与北方农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中国能源,2023(10):53-65.

  3.李玉红.绿色低碳循环理念的实践——以优化处理生活垃圾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62-70.

  4.李玉红.黄河流域干支流水污染治理研究[J].经济问题,2021(05):9-15.

  5.李玉红.中国工业环境规制的城乡和省际差异——来自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证据[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01):52-69.

  6.Li Yuh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Industrial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a Top–Down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A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Vol. 09, No. 04, 2150022 (2021).

  7.李玉红,王皓.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来自第三次农业普查行政村抽样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0(04):124-144.

  8.李玉红,王皓.违法排污视角下京津冀工业颗粒物排放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01):16-30.

  9.李玉红.中国工业污染的空间分布与治理研究[J].经济学家,2018(09):59-65.

  10.李玉红. 中国农村污染工业发展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38(05):83-92+112.

  11.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24(03):89-94+101.

  12.李玉红. 内蒙古粮食生产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J]. 生态经济, 2017,33(03):115-119.

  13.李玉红. 城市化的逻辑起点及中国存在半城镇化的原因[J]. 城市问题, 2017,(02):14-19.

  14.李玉红. 铅酸电池行业环保专项行动的环境与经济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6,8(05):96-102.

  15.李玉红.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外部性分析——一个生态环境角度的考察[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0(07):37-43.

  16.李玉红. 中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基于第一、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估算[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04):60-74.

  17.Li Yuhong, Identifying the Peri-Urbanized Rural Areas in China: Estimation Based on Firm-level Data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es,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Vol. 04, No. 03, 1650023 (2016).

  18.李玉红. 农村工业源重金属污染:现状、动因与对策——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J]. 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1):59-65.

  19.李玉红. 农村工业污染亟需重视[J]. 环境经济,2010,(08):31-34.

  20.王皓,李玉红. 企业演化的动态特征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对中国制造业的经验分析[J]. 经济管理,2010,32(07):1-7.

  21.李玉红,王皓,郑玉歆. 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J]. 经济研究, 2008,(06):12-24.

  22.郑玉歆,李玉红. 工业新增利润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2):5-12.

  23.Zheng Yuxin, Li Yuhong. Factors Behind Industrial Profit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8(02):58-69.

  24.李玉红,王皓. 企业生产率动态研究前沿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06):7-13.

  25.李玉红. 农村市场化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2006,(03):2-9.

  论文集收录论文:

  李玉红,《中国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环境与食品安全影响》,载张晓等著《中国生态环境安全评论2012》,金城出版社,2014,175-194.

  李玉红,《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影响—以美国为例的一个讨论》,载张晓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李玉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及情景研究评价》,载张晓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李玉红,《非合意产出在生产率度量中的处理--理论与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与模拟重点研究室主编《经济政策与模拟研究报告第三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李玉红,《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载汪同三、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39-278。

  李玉红,《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载汪同三、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郑玉歆、张友国、李玉红,《减缓我国工业部门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载李军、曾力生主编,《和谐社会与经济系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97-124。

  主持参与的重要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基础学者项目“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研究”(XJ2023011),2023-2027年,主持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精准整治成效评估工作”,CLF0121GZ09ZC28,2021年,主持

  国家电网华北分部,“华北电网饱和负荷研究”,SGNC0000TJJS2000264,2021年,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路径与政策”,2021年,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环境经济重点学科建设”,sjjzdxk2017-03,2017年,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研究院,“郑州建设黄河生态带核心示范区战略研究”,2019年,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研究”,2019年,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湖南大湘西地区经济体系现代化”,2021年,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18年,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GQZD2019007,2019年,参与

  环境保护部,“长江经济带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环境影响及管控策略研究”,2017年,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汽车行业资源依赖关系的网络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71772038,2018年,参与

  北方工业大学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大学生毕业设计(科研类)项目,“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效果研究”,2020年,主持

  

©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